回溯杨晓阳丝绸之路创作30年 突破传统 一路走向当代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06 17:59 点击量:1085 大
中
小
丝绸之路是2000年以来贯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的“神秘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和西方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正在获得世界的关注。中国国家画院同时配合这一战略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 工程”,在这样难得的契机下,2016年10月29日杨晓阳将其30年坚持丝绸之路题材创作的所想所画汇集成了展览,并呈现给了观众,给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饕餮盛宴。此次展览共分为4个单元,展出了其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中央圆厅展出的31米水墨长卷《社火》, 是他2016年的新作,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盛况。这幅作品问世前,构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图、线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较完整,此次展览上,也 有部分手稿展出。整个展览从多角度阐释了他所追求的写意风格,不随时尚,无所顾忌地吸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进行创造与变新,突破传统,一路走向当代。
杨晓阳在“写意”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已历经30年,积淀了他从西安美院到中国画院,在创作、教学、管理中的体验、心得和思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现代大写意体系。纵观其三十余年来的创作脉络,可以概括为: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实到写意,再到大写意的风格概念,走的是一条“极工而后能写意”之路。
从素描写生进入创作
黄河的歌200cm×270cm 1983年
黄巢进长安 110× 250 1987年
1983年所创作的《黄河艄公》与《黄河的歌》,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与其所赖以成长的黄土画派的艺术环境有着深厚的渊源。《黄河艄公》饱满的纵向构图、人物造型粗犷,如同铁铸一般,笔墨奔放,力度和动感非常强。《黄河的歌》山河壮阔,雾气迷,在船上静静聆听唢呐吹奏的陕西老少农民的造型严谨、细腻而逼真,群像组合错落有致,画家以浓重水墨渲染的明暗光影增加了空间深度,也烘托出人物沉浸在唢呐声中的深邃情感。主题画《大河之源》(1986)更多地借鉴了西画的明暗光影素描造型,人物形象丰满浑厚,笔墨富有石版画的视觉效果,在陕西人物画中独具一格。在这组作品中,他已不再满足于对人物形象的精确塑造和主题性创作的完整性,而是带入了更多的个人思考,对人性、对民族、对文化之命运的同情与探求,显示出更为独立和成熟的艺术诉求。历史画《黄巢进长安》(1987),气势奔走流宕,笔墨兼工带写,人物造型和景物描绘已游离纯写实风格。在情感表达、气氛营造方面较之《黄河艄公》与《黄河的歌》更胜一筹。
杨晓阳 印度写生
杨晓阳 印度写生
从写实走向写意
《波斯迎亲》185×160cm 1994年
《丝路风情》480cm×159cm 2012年
《丝绸之路》《生命之歌》与《远古足音》是杨晓阳在九十年代的三件史诗巨制,是他对自我的艺术创作能力与才情之极限的挑战与展示;同时,也是他在造型语言与表现手法的层面上进行“写意化”实践的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杨晓阳的画风逐渐加速从写实风格向装饰风格和写意风格演变。他的重彩画《波斯迎亲》(1994)是他创作巨幅壁画《丝绸之路》的局部画稿,展示了中国画线描的魅力,车马人物造型和色彩都带有装饰趣味。《高原》和《愚公家族》可以被看作是杨晓阳在色彩与线条两种造型手法上进行“写意”化探索的两个标志。《愚公家族》(1999)属于写意风格,画家将线描、没骨、晕染、泼墨等手法予以娴熟的运用,纯粹的线描塑造出具有石雕质感的人物形体,而线条本身又不乏笔力与水墨意韵。与徐悲鸿的名作《愚公移山》(1940)可谓异曲同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杨晓阳壁画创作的盛期。杨晓阳为北京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绘制的长达64米的巨幅壁画《丝绸之路》(1993—1996),全景式地展现了汉唐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大场面,犹如一首浪漫的长诗,融会了汉赋的铺陈排比、唐诗的典丽高华和西域的奇情异采。画家早在 1985 年研究生期间就曾经骑自行车到新疆采风四个半月,考察过龟兹壁画、敦煌壁画,辛苦积累了大量写生素材,后来不期然用在了《丝绸之路》西域风情的壁画创作当中。唐三彩的骏马、骆驼,衣冠贵胄,胡商、胡姬,龟兹乐舞,敦煌飞天,长安城宫阙,佛教宝塔,阿拉伯清真寺,罗马教堂……一一奔赴到画家笔下。《丝绸之路》充分发挥了画家运用中国画线描的特长,画面上400多个人物在时空交错的超现实构成中已不能保持纯写实状态,多少倾向于装饰趣味,尽管那些欧洲基督教人物形象令人联想起米开朗琪罗的素描,但基本上仍属于中国画传统的线条造型。杨晓阳为台湾一家慈善机构设计的长达80米的巨幅壁画《生命之歌》(1995—1996),更是把中国画线描发挥到极致,所有古代和现代的男女人物,均以简括的白描式线条勾勒,这些平面化的人物形象都被纳入花团锦簇的装饰图案。他的重彩壁画《远古足音》装饰色彩异常浓郁,把敦煌壁画、民间彩绘、剪纸等造型元素熔为一炉,其中的神话人物不以线条勾勒轮廓,而以色彩涂染,近似没骨画法。杨晓阳主攻人物,兼擅山水。他为西北饭店绘制的山水壁画《阿房宫赋》(1996),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的设色,透视则是鸟瞰透视与焦点透视的混合,宫室建筑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参考了大量建筑史料进行想象的复原。他画的山水壁画《终南竞秀图》(中南海陈列)、《高风图》(陕西体育馆陈列)气势雄壮,笔墨苍劲,显然是从中国传统的北派山水脱化而来。
《丝绸之路局部》
《丝绸之路局部》
《丝绸之路局部》
《丝绸之路局部》
从写意到大写意
杨晓阳水墨人物168cm×68cm2015年
杨晓阳水墨人物568cm×68cm2015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创作了一系列水墨写意人物小品。《仕女》《春韵》《酒逢知己》《怀素书蕉》《草原之夜》等。这些作品虽然不像画家的主题画和壁画那样引人注目,但已经孕育着他后来全力以赴创作的大写意水墨人物画的雏形。2003年的《关中正午》、2004年的《雪域》《农民工》开始,杨晓阳从“兼工带写”的折中风格进入了“以意写形”大写意时期。而至其后的《关中农闲》《茶有道》《生生不息》到2016年的新作《社火》等作品,画家已完全放下了摹写外物的包袱,达到了不拘于形而又意象弥漫的高度。他将梁楷、石恪风格的大写意人物传统,与汉代石刻的雄浑拙朴的特质相结合,又吸收了西北一带拴马桩、石狮子等地域风格浓厚的民间工艺的体块质感,从而将当代大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带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即画家如何能在从写实性的规范解放出来之后,却还能让形体具有坚实而永恒的品质。这种意象恰与石涛的“一画论”相暗合,即“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关中正午》200×190cm 2003年
《雪域》200×190cm 2004年
《茶有道》68×68cm2007年
生生不息之一 68.5×179.5cm 作品年代 2008年
杨晓阳 丝绸之路·陕北纪行 200cm×1000cm 2014
丝绸之路-200cm×1000cm-2013年
社火 3150cm×360c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