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年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起点 访埃及文化部部长黑勒米·纳姆纳姆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25 20:23 点击量:642 大
中
小
埃及文化部部长黑勒米·纳姆纳姆 王振波摄
“这一年,埃中文化交流的足迹不限于首都开罗和北京,而是遍布两国大量省份和地区。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没有选择在开罗而是在卢克索举办,闭幕式最终选择在广州举行。中国国土广袤,在广州举行闭幕式,可以进一步增进埃及民众对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的了解。”1月19日,率埃及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并出席2016中埃文化年闭幕式的埃及文化部部长黑勒米·纳姆纳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6中埃文化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举办的首个文化年。从埃及卢克索神庙广场举办的文化年开幕式、“两个伟大文明的对话”主题演出,到“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展览、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系列文化活动,再到两国艺术家在文化年闭幕式唱响经典歌剧《阿依达》……整个文化年活动呈现出嘉宾出席层次高、活动项目数量多、内容涉及领域全、省市覆盖范围广、思想对话程度深、交流宣传效果佳的显著特点。一年来,文化年执行项目有100余项,地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银川、南京、无锡、成都、开罗、卢克索、阿斯旺、亚历山大、达曼胡尔等,两国互访人员总数达912人,活动直接受众超过2000万人次。黑勒米·纳姆纳姆说,文化年期间,埃及在中国举办了40余场文化活动。
中埃关系源远流长,文化交往由来已久。早在古丝绸之路繁荣时期,中埃文化交流就伴随着商贸往来逐渐形成和发展。19世纪时,中国留学生曾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学。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双方很早就互派留学生。上世纪,埃及还兴起了推崇中国文化的潮流,埃及专家福阿德出版了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影响深远。“过去,两国的文化交流多以领导人通过政治层面带动,或是民众出于求学、经商和旅行进行的文化传播。2016中埃文化年不仅巩固了中埃既往的文化关系,也拓展了双方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层次。通过举办文化年,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多地拓展到了机构间的合作。”黑勒米·纳姆纳姆说。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埃及积极响应。2016中埃文化年正是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在黑勒米·纳姆纳姆看来,“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中埃、中阿的文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年则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了新起点。“文化存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现在,乘飞机从开罗到广州只需要8小时,难以想象14世纪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穿越阿拉伯半岛,跋涉了4个月才抵达中国。交通方式的升级为文化交往增添了便利。埃及今后将继续欢迎并且热情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愿意和中方共同发展并从中受益。”
黑勒米·纳姆纳姆还注意到,“文化”这一概念在中国有着更为广泛的理解。“在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文化仅仅是指作家、诗人和学者的作品,而在中国,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十分重视对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如2016中埃文化年的项目内容就极为广泛,涉及舞台艺术、文化产业、美术书法、文学翻译、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物、非遗、体育等多个领域,其中仅舞台艺术就涉及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歌舞剧等门类。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年期间举办了30余场讲座、研讨等思想对话活动,多个文艺团组互访,两大文明通过对话加强交流互鉴的主题贯穿整个文化年。由此,黑勒米·纳姆纳姆特别指出,中埃文化合作已经从艺术交流拓展到了思想领域的碰撞。
“以文学作品互译为例。在埃及国家翻译中心的推动下,在中文教师的努力下,一大批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出版,其中既有《老子》等经典著作,也有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很多翻译家还对政治著作很感兴趣。同时,埃方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例如享誉阿拉伯文坛的小说家巴哈·塔哈尔的《日落绿洲》即将面世,优素福·宰丹的《阿撒兹勒》也即将出版。”黑勒米·纳姆纳姆说,“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已签订协议,埃及将中方推介的100部优秀图书列上了翻译日程,中方则负责出版和推广工作。此外,在学者互访方面,双方也达成了共识,这都将增强两国的文化交融与互信。”
“我们看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得相当好。文化最终需要以文化产品的形式为人们所接受。这值得我们深思。”黑勒米·纳姆纳姆说,文化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两国的文化交往将一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