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情墨趣写江山 史春坡和他的山水画艺术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0 07:29 点击量:1670 大
中
小
笔情墨趣写江山 史春坡和他的山水画艺术
一副山水画作品的魅力,并非仅仅限于题材,主要及是画中的物象而所表达的情调以及明确的理性、个性。清新俊逸的岭南派画家史春坡先生大胆突破了本世纪中期画坛的沉、拘谨。生面别开,并非他只是因为采用东西洋画相结合的技法而是继承发扬了我国山水画传统的“借物兴怀”、“由情及理”之精英。以深奥的意境抒写画家的胸臆,以生动的韵致展示自然生物的灵性笔墨技巧。不为成法所囿,兼收并蓄,纵情挥洒表达其感受与哲理,故尔博得“雅俗共赏”中外共鸣。其影响,盛誉历久不衰且与日。史先生承前启后的艺术勋绩堪为岭南派之佼佼者。他自六十年代初迄今看守半个世纪锐意改革,随时代的进程不断创新求精,其成就殊堪珍视,也很值得研讨、效法。
史春坡号史大山人,破岩斋主人,张大千大师传世弟子,大风堂人,1947年12月出生,河北乐亭人,60年代出考入美院,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副院长主席,亚细亚书画家协会秘书长,中外书画家艺术名人研究院教授,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总会副主席等三十多处任职,及学界时代大贤画坛巨臂一代名流,闻名遐迩,观者皆赞。史春坡先生为人忠信笃敬,从不矜骄,对艺术的创造从不苟且敷衍。传授技艺更善因才施教,嘉惠后学诲之不倦。史先生世事在不同阶段都有所追求有所探讨,虚怀大雅无门户偏见,殊堪令人钦敬。以大家之墨小家之笔而惊破岭南画派诸家。
画如其人,书画届称赞史先生的山水画“创以硬毫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而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施,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且公认其“笔墨横肆,构图奇伟,色彩丰富,气韵生动,布白通灵,渲染润泽,书画合一题款精当”史先生多次上黄山峨眉华山雁荡等大江南北留下足迹。见诸于笔底便是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在其雄奇瑰丽的巨构中,点缀着生机畅销然的物象意趣隽永,寓新奇于平淡,颇耐人寻思。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而史先生艺术上的“我”却很不易体现。然而其作品却能以其气势,韵度中表达,或从笔情墨趣中展示或从融汇中西画技法中显出其个性与新风,他以自然之一隅画出无垠的空间,借山川之灵气,点染满纸烟云。以小观大,容万顷与咫尺。这当然是画家本身的自我理解,自我表现所致,画中有“我”不为形役,不因袭,不拘泥,而画家的个性,洋溢于毫楮之间以有限的画面表达寥廓而悠远的意境。史先生山水画艺术之魅力,除作品中的“形”神意之外,其题识及书法印章与整体适应,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构成优美的旋律。观画家的作品物象逼真而又不拘泥于真形神兼备笔下凌空泼辣,苍劲峭拔,生趣盎然,同时史先生的书法均有相当深厚的功底,展示他的作品对传统的涉猎甚广效法青藤以行草书的笔法,笔意入画,信手枯毫,涉笔成趣。又继承汉魏传统雄奇古朴开阔浑厚,留岭南画派的清新秀丽和北国的厚重深沉,既有水墨画的潇洒,又能有西洋画的灿烂。真是古今弘正天地溢纯情。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先生之画作正是发展了其师承的艺术观,而他在技法上的创举也更有不少独到之处,被书画界赞岭南画派一奇人。而作品无拘大、小布局。很难看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史先生对此的构图多是严谨而险绝,奇峭,疏能驰骋,密不间发。繁简得宜“虚实”、“动静”对比的处理尤深见其匠心之独运。各种各样的构图安排得非常自如。其笔墨的变幻又给人以清丽而明快之感,刚柔相济巧拙互用赏心悦目,美不胜举。
史先生早期画风则着重写生的真实感。勾线,着色极为洒脱工致。人到中年老而愈妙,由薄返约。强调神韵而又能于奔放。粗狂中见其精细之处。他善以枯笔渴墨表现客观物象,或与浓墨重形相配合或泼墨破墨,积墨交织色调的对照。绚丽而爽朗。构成“重岩奔云”“轻若蝉翼”之旋律及美感。“岭南派”之宗旨是要以作品慰藉人生,陶醉人性。史先生的山水画艺术不论是巨幅大作还是“片楮寸笺”,其所表达之真善美,的确都是相当清晰的。
诗书画三绝的结合,从史先生的作品中皆充分体现出独有的特色以及他对此的继承和发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史先生善于以线条,色彩赋诗,且又能以辞藻、韵律作画,所以他的山水画艺术无不洋溢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诗情画意”。史先生的山水画之作绝不止于“形神兼备”,因为“师造化”得其形与神,仅仅是反映,再现画家所见之造化而已,而他的高明超越之处,乃在于强调达意造境抒情,表现画家自己审美意识。在这样“得心源”正是其师造化的基础之上。史先生作画常常是“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而下笔之前总要再三斟酌反复推敲。待其枯毫濡墨,展纸挥写时则如风驰电掣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淋漓尽致、嗣后、典型示范再酌情修饰局部,精益求精、生动地表明了“得心应手”之精髓所在。正如史先生所讲的那样,如创新仅追求题材,作画止于形神兼备、或狂图乱抹欠缺或忽视画外之意,意外之妙当是不足为训的,而脱离笔情墨趣的作品也无以言美。
史先生以丰富的绘画语言创造艺术为生命的重要因素,对艺术技巧的磨练探讨创将会永远流芳百世!
2004年刊登于世界科教文卫组织刊物《亚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