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2015-11-19 20:18
在最近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新工业革命”一词被频频提及,在9月底和10月底的两次基层考察中,李克强总理也把推动“新工业革命”作为调研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对“新工业革命”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他批示要求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高铁、核能等优势产业也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的新名片。
但是,总体说来,制造业“大而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实现“中国制造2025”,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品牌”,核心是“中国智造”,必须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追溯人类工业文明史,不难发现,每次工业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下发生的。从18世纪中叶至今,人类走过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再到今天的信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要素。
我国传统工业,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不仅增长乏力,而且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逐季走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个月在荣枯线以下。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很多企业主动求变,去适应互联网时代消费个性化、定制化、众包设计、云制造等生产经营的新特点,找到一条“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新路。
比如,宝钢经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面对产能过剩、微利经营的严峻形势,它确立了“互联网+钢铁”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欧治云商,形成自下而上的生产导向,实现了柔性化生产加速。截至9月底,这一电商平台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国,累计注册用户4.08万家,累计交易量582万吨,日均交易量2.9万吨。
主动拥抱互联网的企业还有很多,“互联网+制造业”也不仅仅止步于销售平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它包含了市场、研发、制造、服务等全流程。在海尔的“透明工厂”,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定制产品后,需求信息会第一时间传到工厂,生成订单,工厂可以知道消费者在哪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看到生产车间现场,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互联网+制造业”带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通过互联网把全社会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去管理工厂、生产产品,将对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加速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带动了工业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而且还会创新一系列新的工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离不开人的因素,李克强总理9月在辽宁考察时说:“集众智,汇众力,我们就一定能成大事,就一定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个基本依托就是“双创”。
我国曾经历过三次非常大的创业潮,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下海潮”;第二次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是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网络创业潮,在1995年到1999年,很多人投身到互联网,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就是在这次创业潮中发展起来的;第三次,就是时下的“双创”。
“双创”与以往不同,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整体创业创新,政府从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了太多的优惠条件,创造了最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和氛围,使得社会纵向流动不断加速,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束缚逐渐被废除,市场活力逐渐增强,可谓是小企业创业,“铺天盖地”,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
在过去半年里,国务院一直在为这场“新工业革命”作政策储备,5月份印发《中国制造2025》,6月份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的意见》,7月份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为经济发展释放了新的动能。
放眼全球,在任何一个国家,工业都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无一不是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在中国,一场“新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正在加速它的到来,这也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王子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