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02:36:22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招工为名实为诈骗 上海劳动监察机构发布求职警示
发布时间:2016-06-19 19:50

图为“新粤洲KTV”让记者填写的简历。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摄(资料图)

  毕业季到来,近期,上海公安部门查获多个以招工为名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收到的关于违法职介的举报投诉也明显增加。从求职者反映的情况看,近期以招工或者职业介绍为名的诈骗活动时有发生,手段不断翻新,给求职者造成极大损害。为此,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发布求职警示。

  四种骗局需警惕

  骗局一:捏造招聘信息,坑骗中介费

  前段时间,某信息分类网站上发布的高铁乘务员招聘信息,声称“铁路局招聘高铁乘务员,做二休三,奖金、绩效工资,综合收入每月4500-6500元……”,代招公司为某劳务公司。当求职者前往应聘时,发现所谓的劳务公司只是在一间房内放了几张电脑桌和一张沙发,没有悬挂从事职业中介业务必须取得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等证件。该劳务公司以保证金、管理费、置装费等名义收取了求职者几百元费用。收费后,求职者苦等消息,却没有了下文。当求职者再度上门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劳务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这样类似的操作手法还包括招聘“高尔夫球童”、“长途司机”、“长途押运”、KTV“服务员”等等。这类“黑中介”本身并无职业介绍资质,有些甚至连工商登记也没有,完全是一些诈骗团伙在操作。他们大多在商务楼宇里短租一间办公室,然后打着高薪招聘的名义招聘许多岗位要求不高的人员,在收取一定中介或招聘费用后,就“人间蒸发”了,求职者不仅愿望落空,中介费更是有去无还。

  骗局二:发布虚假信息,欺诈求职者

  一些求职者在分类信息网站上看到招聘信息,称高薪招聘远洋货轮船员,月薪8千至1万元,工作地点为上海。求职者往往很容易就可以通过“面试”,然后统一被招聘公司用长途大巴运至山东某偏僻港口成为小渔船上的渔工。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工资待遇和当初网上招聘信息更是“天差地别”。期间,船主还会以各种理由向求职者收取“服装费”、“办证费”、“保险费”等费用。一旦求职者不从,则由打手出面威胁,逼迫求职者就范。一些求职者在干了三五个月后,只能拿到微薄的报酬,留下一身伤痛。

  当这些求职者再回到起初参加面试的地方时,所谓的“劳务公司”已是杳无踪影了。再到工商登记部门一查发现,这些所谓的“劳务公司”根本没有办理工商登记,是彻头彻尾的“黑中介”,其目的就是伙同一些小船主欺诈求职者。

  骗局三:混淆法律关系,误导求职者

  一些所谓的咨询公司或培训机构在网站上发布“高薪招聘”启事,岗位多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助理”之类貌似白领的职位。招聘门槛不高,一般的大学毕业生都符合录用条件。当这些大学生求职者上门应聘时,这些公司或培训机构就声称要对求职者进行移动互联网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即可录用。在公司的诱导和承诺下,一些求职大学生就与其订立《内训协议》、《SAP岗前实训协议》、《SAP岗前实训补充协议》等民事协议。这些协议明确公司与求职者间无劳动关系,只是单纯的培训关系。只有求职者在培训合格后,公司才考虑予以录用并建立劳动关系。这些培训协议中还需要求职者承担大额的培训费。此时,如果求职者身上资金不够的话,这些公司甚至提出可以协助求职者贷款支付培训费。

  当培训开始后,求职者发现所谓高大上的“SAP培训”只是一些网页设计之类的简单IT技能培训,并无多少专业含金量可言。而且求职者基本没有可能培训合格,即使培训合格了,当初声称要录用的公司往往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求职者的大额培训费就此打了水漂。一些求职者甚至因此莫名其妙地背上了大额贷款,每月还需归还培训贷款。

  骗局四:串通体检机构,坑骗“体检费”。

  一些“黑中介”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假装按照正常的招聘程序,先对求职者进行笔试,笔试通过后再要求求职者到指定的体检机构体检。体检完成后,“黑中介”再以“体检不合格”或者面试不合格不予录用等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求职者。求职者交的体检费则被“黑中介”和指定的体检机构瓜分。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提示五大招应对求职“坑”

  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表示,上述四种骗局就是近期求职欺诈的一些典型做法。归根结底都是诈骗犯罪团伙或者“黑中介”利用求职者急于求职、疏于防范的心理,先以“高薪”为诱饵在一些招聘网站或者分类信息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等求职者上门后再以种种理由或借口欺诈中介或者培训费用,然后卷款而逃。导致求职者被骗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由于此类诈骗团伙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一个地方一般不会超过半年,然后立即更换新的场所,因此查处和跟踪极难。

  应对一:树立“理性求职”心理

  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表示,职场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背起背包就走的求职往往容易掉入各种各样的陷阱。因此,求职者在求职前最好有所准备,了解自己有何职业技能,希望寻找何种行业的哪些岗位,期望薪资待遇如何等等,做到心里有数。

  应对二:合理选择中介机构

  求职者一定要到正式的、合法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本市各区县均有就业促进中心和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免费为广大求职者服务。除此之外,也有经政府审批的赢利性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均有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而非临时租借的简陋处所,其经营场所应当悬挂《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如果收费,也应该开具正规发票而非一些似是而非的收据。路边摊式的小职介所和临时短租在商务楼宇里的所谓“劳务公司”可信度较低。马路广告更是完全不可信,千万不能轻信上面的所谓招聘信息。

  应对三:切实做好背景调查

  如果求职者通过网络求职的,应当首选人社部门举办的公共招聘网(网址:http://jobs.12333sh.gov.cn/)、乐业上海微信公众号(leyshanghai),以及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网(http://www.12333sh.gov.cn/wll/index.shtml)。这些公益性网站、微信号上刊载的所有招聘信息都是经过专人审核真实有效的,不会有虚假信息。如果通过其他网站求职的,也应当选择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招聘网站,而非一些分类信息网站。

  在初步选定求职目标时,求职者除了要关注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和自身简介以外,还要多做一些功课:例如通过各种搜索方式查查单位的背景资料,了解单位的规模、主营业务等等必要信息,同时也可以搜索查看网友对该单位的“吐槽”,了解招聘单位更真实的一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求职者对招聘单位有更全面的了解,不会被单位简介中诱人的薪资待遇光环所迷惑。

  应对四:谨慎签订各类合同

  与招聘中介或单位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所签合同到底是劳动合同还是其他所谓的“培训合同”、“代理合同”、“居间合同”等等,不同的合同所对应的法律关系是各有不同的;二看合同内容是否准确、清楚、完整。求职者不能简单略过合同条款,必须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并认同合同内容;三看合同是否具备必备条款。国家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必须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一份正规的劳动合同必须有上述内容,否则就构成了违法。

  应对五:务必保持警惕心理

  正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项目应具有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并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明示,还应当开具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所有没有发票的中介机构一般都是假的。

  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不会收费。对于先让交报名费、培训费的招聘单位,求职者也要远离为妙,以防被骗。另外,身份证是求职者的重要身份证件,求职者在求职时前往不要将身份证等有关证件随意交给招工者保管,以防意外。

  一旦求职者遇到类似上述诈骗的情况,可以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对于“黑中介”等情况,也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新民晚报新民网 李若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