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包子被曝含豆制品假肉 网民大呼“业界良心”显无奈
发布时间:2015-11-16 08:28
11月2日至11月8日期间,华润华联等超市肉包子被曝含“假肉”获舆论强烈关注,网友对于“假肉”材质为豆制品大呼“业界良心”,“低要求”显示出网民对食品安全的无奈。近日,《北京日报》刊载题为《儿童专用食品不过卖个噱头》的报道,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儿童食品”问题,定义不明、标准不一、缺乏监管等问题成为主要质疑点。北京和深圳两地开始对网络订餐服务加大监管力度,网络订餐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成为关注重点,消费者对外卖平台的食品安全需求持续凸显。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超市肉包子被曝含“假肉”网友称豆制品材质已是“业界良心”
据《法制晚报》报道,北京华润社区便利店、华联超市等商家所售的猪肉白菜包子中含有大量“假肉”。一时间,涉事厂家和商家成为众矢之的,二者双双成为舆论声讨的对象。报道重点指出,在超市热卖包子的馅料中掺入了大量的“假肉”,2.8斤肉中就掺入9.6斤假肉。不仅如此,超市在销售包子时也未按有关规定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经营者的地址、联系方式等。
11月4日,《法制晚报》首曝华润社区超市、华联超市等商家售卖“假肉包子”,众多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舆情热度在当日即升至顶峰。此后,热度小幅度下滑,在11月5日华润做出回应后,舆情热度又再次出现升温。媒体报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详细描述记者的暗访过程,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现食材供应商脏乱差的境况。类似报道如《华润万家掺假肉包子未标厂家 工人称入口吃不出来》、《零售“假肉”包子未标厂家、保质期》;二是聚焦华润万家的回应,如《假肉包子风波 北京华润万家全下架》、《华润万家假肉包子推诿供货商 供货商称躺枪》等报道关注了华润万家的事后处置和回应。
媒体评论认为“假肉包子”主要问题是损害了公众知情权。《新京报》报道指出,“假肉包子”有损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豆制品并非不可以做包子馅,但在销售时要告知消费者。《长江日报》评论认为,超市在出售包子时,只写着“品名:猪肉白菜包子”,缺乏其他标识,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新京报》、《内江日报》、《平顶山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中指出,“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对于此类“昧良心”的食品制造与贩卖者,必须依法进行调查、查处。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检讨反思:‘假肉包子'现象为何能长期存在?
“纸陷包子”的争议还记忆犹新,“假肉包子”事件又再次挑动公众“食品安全”敏感神经。与“纸陷包子”不同的是,“假肉包子”中的“假肉”是一种形似肉馅的豆制品,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部分网友也因此大呼,商家已是“业界良心”,是豆制品以后就能“放心吃包子了”,网民的“低要求”实际上是一种讽刺,从侧面显示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部分网友则对加工食材企业的脏乱环境表示了愤怒和谴责,认为现在虽然主要是欺诈问题,但是以后也可能发展为随意添加“有害”原料,希望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严惩。
华润万家将责任推给供应商难获认可。面对媒体的曝光,华润万家表示已进行核查且下架封存,对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供应商坚决终止合作。回应未获认可,被媒体评价为“推诿供货商”,而被指生产“假肉包子”的供货商铃吉食品则表示“躺枪”,指出生产厂商是万全居食品,他们是租用自己的厂房。华润万家终止与供应商合作虽然显示出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但产品出现问题,华润万家的“把关”责任明显未到位,只说供应商问题,避而不谈自己的失职,诚意遭到网民质疑。华润万家和铃吉食品将责任归于万全居食品,万全居食品又未作出回应,网民担心事情最后再次不了了之,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及时介入。
2.儿童食品“泛滥”引发舆论反思
近年来,“儿童食品”日渐流行,备受广大家长的青睐。不过,在近期,儿童食品频繁被指“噱头营销”,遭到各方舆论的普遍质疑。儿童食品相关话题的舆情热度持续走高。
10月31日,《北京日报》刊载题为《儿童专用食品不过卖个噱头》的报道,引发公众对“儿童食品”的强烈关注,当日媒体转载达100余篇。次日,《新京报》发布题为《该专门给“儿童食品”定义了》的评论,重点探讨了儿童食品的标准和定义问题。经过此前的发酵酝酿,11月2日-3日,多家媒体围绕儿童食品进行集中报道,迎来舆情高峰。纵观媒体报道,舆论对儿童食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指出儿童食品往往名不副实,多为噱头式宣传,价格虚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二,认为儿童食品概念不明,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其三,探讨儿童食品“大行其道”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四,儿童食品存在监管真空,呼吁国家制定相关标准,完善监管体系。
儿童食品的泛滥源自消费者心理需求,商家噱头式营销遭舆论诟病。对于儿童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原因,《广州日报》分析认为,带着“儿童”字样的食品契合了当下一些父母“要给孩子最好的”心理,不少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点,“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各种儿童食品,以吸引爱子心切的消费者购买。《市场导报》指出,不少食品生产企业打着“儿童食品”、“儿童专用”的旗号,实质上是一种销售噱头,给消费者一种误导,甚至以假乱真的营销概念。此外,也有食品专家表示,企业把“儿童食品”当成宣传噱头,不仅价格虚高,同时还不见得更有利于儿童的营养吸收。
儿童食品“定义缺失”、“标准不明”致市场乱象,舆论呼吁完善监管体系。媒体在报道中普遍认为,所谓的“儿童食品”多为商家炒作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北京日报》、《法制日报》《新京报》等都刊文指出,我国对儿童食品的营养指标、安全指标、添加剂使用应遵循的标准并无明确说法,相关标准的缺失成为儿童食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公众要求加强儿童食品监管的呼声不断升高。综合来看,各方舆论从监管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尽快完善“儿童专用”食品的定义和相关质量标准;二是建立起完善的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从广告宣传的角度加以约束,让厂家少用、慎用一些宣传语,避免进一步误导消费者。此外,舆论也呼吁消费者从自身着手,理性对待儿童食品。《新京报》提醒家长们要以身作则,不要被儿童食品眼花缭乱的“功效”迷花了眼,而应认真了解其真正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食品,并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专家建议,挑选之前,应多看看产品包装、认证标志、成分说明、使用说明等信息,不要盲目信服广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应。
3.网络订餐潜在风险引关注 无证黑店“亮红灯”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各种订餐软件(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各大平台上提供外卖服务的商家质量却是良莠不齐。10月1日,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其中对网上订餐这一新兴食品服务作出明确规定:“在网上经营食品的餐饮企业,不仅要实名登记,而且如果法律要求必须获得许可方能经营的,还必须取得相关许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针对网络外卖平台的整治监察活动陆续展开。日前,随着北京和深圳两地对网络订餐服务加大监管力度,舆论开始对当前网络订餐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给予高度关注。
11月3日,《京华时报》以《绕开网络订餐陷阱》为题报道称,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网络订餐消费警示》提醒市民,在进行网络订餐时应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并保留好相关消费凭证。此外,文章还对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订餐服务提出风险预警。这篇报道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当日,媒体转载量达60余篇。次日,央广网报道了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对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淘点点等四家网络订餐平台进行立案调查的消息。此后,舆论场展开了对网络订餐这一话题的热议,媒体关注度迅速攀升。至11月7日,《北京晨报》、《北京日报》、《甘肃法制报》、《海南日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先后发布相关报道。
媒体纷纷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网络订餐陷阱。《京华时报》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一时间,网络订餐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成为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各大媒体纷纷刊文提醒消费者警惕可能存在的饮食风险。《安阳晚报》报道了一起当地市民食用外卖食物身体不适后维权遭拒的案例,并向公众强调保留消费凭证的重要性。《海南日报》指出,“网络订餐方便是方便,但也隐患重重。例如,很多店家是家庭作坊式的,并无店面,其饮食卫生安全无法保障,消费者权益更难维护,不仅涉嫌违规经营,更涉嫌偷税漏税,消费者图方便时,也需谨慎选择。”《甘肃法制报》对兰州市的网络订餐市场进行调研后发现,一些食品店并没有上传营业执照等有效证照,有的商家甚至存在经营范围与两证不符的现象。此外,其街头调查显示,多数有过网上订餐经历的消费者都表示没有索要过餐饮发票,且并未考虑过商家所售饭菜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发生纠纷后如何维权的问题。
多家网络订餐平台因未尽到审查义务遭立案,引发舆论关注。在舆论关注网络订餐安全隐患的同时,饿了么、美团外卖、大众点评、淘点点(口碑外卖)等四家大型外卖平台遭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立案调查的消息同样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据央广网等媒体报道,这是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全国第一宗对网络交易平台未履行法定许可审查义务进行立案调查的案件。这四家网络平台不仅存在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就入网经营的商户,甚至存在假冒《营业执照》入网经营的商户。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在新《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各大订餐平台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和业绩,对入驻商家证照审核不严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消费者在网络平台订餐时,通常只能看到商家的餐厅名称、地址等商业信息,关于商家的资质信息无法查阅。
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以及公众食品安全健康意识的提升,各大互联网O2O平台将面临新的挑战。此前,消费者对于网络订餐的选择停留在快捷、方便的体验上,“数量多”、“种类全”、“送餐快”是其最为关注的方面,安全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而在今后,消费者在平台的选择上或更加重视外卖商家的质量而非数量,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或将持续凸显。因此,本次风波也为互联网企业经营O2O餐饮业务敲响了警钟。在餐饮行业,食品安全始终是核心问题,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