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谈“间隔年”:本就迷茫的人 也许会更迷茫
发布时间:2016-04-28 10:05
4月15日,“中国间隔年计划”招募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全日制高校18—28周岁在校生。“间隔年”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近几年,在欧美等国也逐渐流行起来,身处国外的留学生也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
“间隔年”是否被学子需要?
“我在国内的时候并不知道有‘间隔年’这个概念,我是刚刚才知道的。说实话毕业之后,我想利用‘间隔年’去放松一下,考虑下一步的人生方向。”刘珊杉认真地说。
2012年12月,刘珊杉远赴韩国外国语大学深造。目前,她正为期中考试做准备,忙里偷闲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而李佳(化名)的看法却与刘珊杉相反。李佳在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读书,他现在正在准备春季学期的期末考试,努力争取奖学金。“我在国内的时候曾听说过‘间隔年’这个概念,也一直在思考我是否需要‘间隔年’。最终,我发现我并不需要‘间隔年’。”说到这里,李佳拿起手边的绿色笔记本,向笔者展示了他未来的职业规划。
据了解,“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期间,学生往往会选择离开自己国家出国旅行。通常,他们也会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
“我觉得是否需要‘间隔年’,还是要看个人的计划和机遇。如果正好有这样的机会,自己又还没决定好继续升学或者工作,抓住这样的机会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目标很明确,比如升学或者就业,那就没必要间隔上一年再回到原来的轨道。”李佳说。
“间隔年”并不是拿着父母的钱到外面走马观花地旅游,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去提前体验社会,学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很多东西。但如果只是单纯地想要逃避毕业之后的压力,则想错了,因为“间隔年”之后压力并不会变小。
“间隔年”对学子是好是坏?
“我觉得毕业后过‘间隔年’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事,有可能会改变今后的选择,帮助我选择更适合的工作或者学校。但是,对那些迷茫于未来的人来说可能会加剧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浪费了一年时间,这不值得。”李佳说。
刘珊杉也坦言:“‘间隔年’确实有优点也有缺点。‘间隔年’是一次不错的体验,可以让你拥有一次不同的人生经历。虽然有不错的人生经历,但你可能会比同龄人晚接触职场、社会,有可能会错失某些机会。”
“间隔年”可以带来认识自我、开阔视野、心智成熟、确立目标等优点,但它也会带来缺点和不足。在中国,“间隔年”是一个新兴理念。面对目前国内配套制度的不足和升学就业的压力,海外学子需要有风险意识并进行正确的评估,认清间隔年的真正作用,不是用来无所事事也不是用来逃避,而是用来获取相关经验。
“间隔年”仅仅是过一段短暂抽离既定生活轨迹的日子而已。就像一本书所说: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其实,只需要给一次“跳出来”的机会,或许就得到可支撑整个人生的幸福。(马贵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