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 上海入境游稳步复苏
发布时间:2024-04-07 13:05
4月6日,“迈希夫五号”邮轮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举办舞龙舞狮欢迎仪式。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入境游客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游客通道走出。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游客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游客通道的非遗展示摊位合影。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入境游客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到达大厅设立的摊位前驻足,了解文创产品。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入境游客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乘坐巴士前往上海多个景区游览。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入境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圈观光。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4月6日,入境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圈观光。
当日,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2500余名入境游客乘“迈希夫五号”邮轮抵达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为期2天的上海之旅。他们将前往陆家嘴、外滩、豫园、上海博物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古镇等地游览。
搭载300余人的“银影号”邮轮也将在4月7日抵沪。访问港邮轮陆续抵沪,见证上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稳步复苏。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3年上海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476.84%。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