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记者提问 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发布时间:2024-03-13 09:53
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所谓“扩优提质”,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也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民生工程。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等就民生领域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坚定不移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将采取怎样的举措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记者提问。
怀进鹏回答道,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怀进鹏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我们都清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常说人尽其才、行行出状元,我们期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怀进鹏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去年年底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应该说,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怀进鹏进一步指出,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把这个“国之大者”转化为教育的实际行动,确实考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要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中来理解和推进。要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因此要从打牢基础做起。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实践的教育和培养,来更好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怀进鹏说,我们还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我们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来优化设置学科专业,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我们将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应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鼓励高校各展其优势特色,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同时,面向人民健康培养卓越医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人才的培养。我们将更好地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各方力量来推进发展。我们将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我们会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坚守一条,要不断地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同时,我们将布局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特别提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怀进鹏表示,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
在回答关于如何落实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时,怀进鹏表示,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国一共有中小学幼儿园48.79万所,在校学生2.3亿人,教师1610万人。可以说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大民生。
怀进鹏说,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是第一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经合组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次大会同意在中国上海设立STEM教育研究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发达国家之外首次设立的一类研究所,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对中国在人才培养、理工农医、STEM教育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
怀进鹏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上好学”的愿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所谓“扩优提质”,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结构布局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更好更合理地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县域普通高中的建设,着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
二是学位供给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增加优质学位。我们将进一步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能力,同时推进“四个一批”,即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努力使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三是培养能力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优质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是教师队伍要扩优提质。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教育家精神”巡回演讲,广西北海幼儿园的范徽丽是“全国最美教师”,她在谈到对“教育家精神”理解的时候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依靠有爱的有温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们会继续加强“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大力实施“国优计划”,通过“双一流”大学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持续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其中必答之题,我们要不断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五是合作育人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学校、大熔炉,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期望与家长一道,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我们希望与社会合作,把更多优质的社会育人资源提供给孩子,同时让不良信息、不良行为远离未成年人。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积极面对现实,让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学校与家庭、与社会来共同守护和关爱我们的未来,共同推进基础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
通过发展数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更加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发展数字教育下一步重点举措的提问时,怀进鹏表示,近年来,教育部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
怀进鹏指出,在疫情期间,我们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真正推进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有力地保障了在特殊情况下、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保持教育的连续性,让孩子们的成长和受教育尽量不被疫情影响。疫情转段后,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教育变革和演进的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我们专门组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等不同方面和地区的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共同研究和思考在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下,在面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该如何发展,更好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场景和服务范围。
怀进鹏表示,数字教育不仅是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成长提高。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在家、在校生活当中对学习的感受,这有利于学校提高育人、管理及治理能力。我们也期望它成为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应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发展,我们的学生既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也需要具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看到,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正在变成现实。现在中小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去听专家、院士关于科学课、实验课的内容,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职业学校的学生们能够随时在虚拟教室完成实践操作课程,甚至用远程的仪器设备来辅助学习。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品鉴国家博物馆的红山玉龙。“暑期教师研修”专题让身处各地的老师们能够便捷地开展教研合作,这使得我们对大中小幼教师提供不同学段的培训成为现实和可能。同时,我们还建立老年大学,专门为老年人设置读书板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我们有力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平台还提供公共服务,大概每年有1/3的大学生就业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和用人单位的对接,包括在应聘过程当中的交流和访谈。我们已经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为国家教育的精品资源平台和面向学生、教师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怀进鹏介绍,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链接不同的课堂。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
怀进鹏还说,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要有情怀,要以“应用为王”来建设,让学生和老师离不开、用得上,这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是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进一步推动这个平台建设,首先要做强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理工农医、STEM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这些优质课程资源能够向全社会提供。其次,做大应用示范,扩大全国应用的覆盖面,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平台。今年会选择一些应用急需、条件具备的地方来建设示范应用平台。同时向中西部、边远地区加大国家资源整合,支持、指导所在地、所在学校构建这样的平台,真正让孩子们、让学校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校提高治理能力。最后,要做优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学习型系统,实现终身教育的数字平台。
怀进鹏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与教育”是一个热议话题。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一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有机遇也有挑战。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积极拥抱科技与产业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同时,我们会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加快平台建设。
怀进鹏进一步表示,我们还要加大关注数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的规范性,引导好、建设好平台,积极参加世界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伦理相互关系的规则制定。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福祉。加强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怀进鹏强调,中国的教育是开放的,数字教育更是开放的。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数字教育的合作开放。目前,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已经上线国际版,覆盖多种语言,可以向全世界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去年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信息化领域的最高奖,这也表明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国家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推进数字教育在其本国更好地发展。
怀进鹏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STEM教育研究所,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多边平台、双边交流、加强为世界提供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等方面作出中国的努力,作出更好的回答。第一,集成化,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智能化,抓住智能化发展的空间。第三,国际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迎接教育变革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我们更希望这扇大门打开就不断地开放,不断地办好更高质量的教育,回馈社会、回馈中国和世界。
本报北京3月9日电(本报记者 林焕新 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