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的回访
发布时间:2022-08-21 08:40
初秋的辽沈大地,千里沃野,气爽风轻。
在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锦州、沈阳等地考察调研,一路殷殷嘱托、一路深情牵挂,4200万辽沈儿女备受鼓舞。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坐落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游客们纷纷在此合影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辽沈战役纪念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总书记看得认真,听得仔细,不时询问历史细节。”
70多年前,辽沈战役在锦州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建于1958年的辽沈战役纪念馆,60多年来接待了数千万参观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
“我们一定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参观者的心里。”刘晓光说,将通过举办系列进校园宣讲活动,进一步向年轻人讲好辽沈战役的故事。
刘晓光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经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梁丹丹,是辽沈战役中烈士梁士英的孙女,也是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
“作为烈士后代,我要守好纪念馆这块红色阵地,讲好英雄们的故事。”梁丹丹说。
当年梁士英牺牲的地方,如今建起了一座公铁立交桥,锦州人民将其命名为“士英桥”。每逢清明,人们在这里摆满鲜花,祭奠这位英雄。
2021年2月2日,梁丹丹在瞻仰爷爷雕像。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参观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总书记的话,暖到我们老兵的心坎里了。”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战士宋广学就在现场。“当年牺牲的老兵很多,老兵里共产党员多!”宋广学说,“我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新中国是怎么来的。”
老战士宋广学和夫人张雅梅。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共同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锦州市东湖森林公园里,树木成荫,碧波荡漾,游人如织。
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当地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他强调,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多为老百姓建设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
锦州市民在东湖森林公园休闲游玩。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锦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英超说,“我们将建设更多口袋公园,让百姓身边‘绿’起来;持续推进河道治理,让城市水脉‘活’起来;统筹推进滨河路建设,让百姓出行‘通’起来。”
锦州东湖森林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湖森林公园时,市民孙红旗正在公园里排练京剧。“总书记讲的都是我们盼的。”孙红旗说,逛公园、唱京剧,现在退休生活特别充实,“我们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今年入汛以来,辽宁出现多轮强降雨,造成农作物受损、群众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现场听取了辽宁省防汛工作汇报,十分关心受灾群众的救援安置情况。
锦州市委书记靳国卫介绍,经过治理,锦州小凌河和女儿河的防洪标准已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防汛这根弦,抓细抓实各项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坚持‘板凳坐得十年冷’,新松人锚定自主创新不动摇。”新松公司总裁张进说,一种用于加工精密部件的设备,从研发到实现进口替代,用了10多年时间。
目前,新松公司开发的双举升合装移动机器人,在国内汽车合装生产线上的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并供应20余个海外知名车企。张进说,新松将推进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等五大系列产品不断上新。
这是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双举升合装移动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新松公司展厅内,集中展示着辽宁先进科技产品成果:沈鼓集团的14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大船集团的超大型油轮、特变电工的±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
“国之重器买不来。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里。”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近年来,一批“新字号”企业在东北拔地而起,未来需要加快培育壮大,从而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为了老百姓的“幸福梦”】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时强调,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把百姓身边事办好,让群众时刻都感受到党就在身边。”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说。
居民在牡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餐。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一老一幼”牵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牡丹社区,近年来扩建党群服务中心,专门为“一老一幼”增添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教育课堂,成为基层治理的示范社区。
孩子们在牡丹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学习固定翼模拟飞行课程。新华社记者 王乙杰 摄
20日中午,新华社记者走进77岁居民李水家中。餐桌上,老两口刚从社区老年餐厅打回的溜肉段、香菇油菜热气腾腾……
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做客的场景,李水满脸幸福。“总书记坐在沙发上和我们一家唠家常,就像自家亲戚来串门一样,问了社区服务很多情况。”李水说,“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是牡丹社区居民李水(左二)一家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乙杰 摄
在牡丹社区幸福教育课堂里,孩子们聚在一起,互相展示着自己动手制作的最新作品。
“这个课堂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难题。”居民王江说,“以往最头疼的就是孩子放学了家长还没下班。现在不仅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在社区里还能培养兴趣爱好。希望课堂越办越好。”
王晖说:“社区就是党服务百姓的基层堡垒。今后我们将聚焦群众需求,引入生鲜超市服务站等更多便民设施,把更多的群众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记者:曹智、牛纪伟、徐扬、王炳坤、李铮、汪伟、邹明仲、白涌泉、于也童、丁非白、李宇佳
编辑:张爱芳、包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