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何尊“荣归故里”洛阳再添一标志性新地标
发布时间:2022-08-10 18:21
国宝何尊“荣归故里”洛阳再添一标志性新地标
入夜的洛阳,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周王城广场,熙熙攘攘,人生鼎沸,位于广场南侧新落成的“国宝”何尊雕塑熠熠生辉、宏伟大气,吸引着无数市民、游客驻足观赏。这是洛阳市西工区政府历时五个月,精心策划设计在周王城广场中轴线上,按照“国宝”何尊原型十倍比例放大、建造而成的何尊雕塑。
何尊雕塑的落成,极大地丰富了洛阳周王城广场的文化元素,与周公营建洛邑纪念碑、日晷、天子驾六铜马车四大标志性雕塑布局排列在一起,相映生辉,凝聚文化氛围,成为代表千年帝都“最早中国”洛阳新的标志性地标。可以说:实现了何尊这一国宝的“荣归故里”。
何尊,是最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词组,从被尘土掩盖到回归故土,历经了3000多年的磨难,是谓荣归故里。
如今,它就矗立在洛阳市西工区周王城广场的南侧,国宝的到来将会给洛阳、乃全国人民带来满满回忆。
何尊是一件将历史与文化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青铜器,价值连城,在1982年发行的《西周青铜器》邮票中,排在第一枚,足以说明其重要性,同时,她也带给世界级导演张艺谋巨大启发,成就了“老谋子”那台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经典,名扬四海,是货真价实的“镇馆之宝”,她将伴随着我们走向光辉灿烂的新时代。
洛阳古称豫州、成周、洛邑、雒阳、神都等。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洛阳是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在洛阳建都的13朝中,周朝都洛800年(其中东周515年),也是在洛阳建都时间最长的朝代。因此,洛阳被誉为八关都尉、九州腹地、天下之中、“最早中国”之称。
2022年1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为主题,举办何尊代表大会献礼的大展,既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深远的现实意义。
洛阳的东周王城遗址,是东周洛邑的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因发现举世无双的“天子架六”车马坑而闻名于世。为保护好这座古文化遗址,洛阳市政府在此内修建了周王城广场和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成为洛阳城市中心的著名地标。周王城广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的中心城区,洛阳最繁华的中州路横贯其中,中州路以北为天子驾六广场,主要由“天子驾六”雕塑和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组成;中州路以南为周王城广场,主要由“日晷”标志、已落成的“何尊”和“周公营建洛邑”雕塑组成。
何尊,是西周初年的最重要的贵族礼器。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出土,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约合当时的二钧)。因该尊周身布满精美的饕餮纹,最初被命名为“饕餮纹青铜尊”。1975年,该器到北京展出去锈时,发现器内底部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克商后,曾祷告上天,要在天下之中的洛邑营建都城之事。铭文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思是以此作为天下的中心,建立中国,统治民众。因尊的铸作者名叫“何”,故称为“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句,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洛阳古称豫州、成周、洛邑等,有天下之中、“最早中国”之称。依据历史文献与何尊铭文记载,以何尊文物原型为标本,在周王城南广场竖立“何尊”雕塑,既是周王城广场的重要标志,又彰显了周文化深厚内涵。
周王城广场不仅是洛阳市民及中外游人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大规模聚集的场所,也是城市的重要场所。作为浓重反映周文化底蕴重要标志的广场,彰显了东周文化的风貌,“国宝”何尊雕塑的创建,与“周公营建洛邑”雕塑居中位置,并在一中轴线上,使其成为周王城广场中轴线的天子架六雕塑、天子驾六博物馆、日晷、何尊雕塑、周公营建洛邑雕塑等“五大标志”。何尊更是作为周王城广场文化的主地标,更加彰显了厚重的周文化内涵。
何尊底座西面——何尊铭文释文
何尊雕塑是由国家一级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原党委书记周加申,担纲策划,资深设计师李永泉依照何尊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为标本设计而成,何尊的雕塑按比例放大到高380.8厘米,底座高130厘米,方型底座边长200厘米,总高518厘米,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天下之中”,与何尊铭文所载“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在天下之中的成周营建都城”之事”相互印证。因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一词,从文物上第一次证明了对于“中国”这一国家概念的肯定,说明了周武王统治的地域为“天下之中”的洛邑。
“何尊”雕塑的设计,结合了洛阳周王城广场地域环境、建筑风格及文化内涵,通过多角度、多层面设计,辅以灯光秀,力求简单、大方、气派、寓意深刻。设计形式、体量、规格及表现手法,既主题突出,又鲜明易懂,形象优美。充分体现了构思上的艺术性;定位上的标志性;造型上的唯一性;制作上的简化性;外型色彩与广场环境的兼融性。(周加申 徐浩钦)
图为何尊的正面(上)与背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