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06:34:30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让过鱼通道“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3-13 08:59

  这是3月11日拍摄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无人机照片)。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3月11日,技术人员在回收用于监测过鱼种类的地笼网。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3月11日,技术人员在采集过鱼通道内的水样。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3月11日拍摄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无人机照片)。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3月11日,技术人员向户外育鱼池内投喂饲料。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3月11日拍摄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无人机照片)。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3月11日,技术人员在检查亲鱼的发育状况。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3月11日,工人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周边的植被浇水。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3月11日,工人在清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内的杂物。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保证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而建造的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也通过采取持续性水质监测、鱼类保育研究、完善周边绿化等措施,让过鱼通道真正“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