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舆情:台山1号、田湾4号核电机组商运引发关注
发布时间:2019-01-05 11:56
本期,台山核电1号机组、田湾核电4号机组先后具备商运条件,核电机组建设运行再获新进展;“2018能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在京召开,专家共同出谋划策推动能源创新与变革,持续引发媒体关注;中国石化发布《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舆论肯定其借鉴价值。
核电机组相继具备商运条件 中国经验世界共享获称赞
近日,台山核电1号机组和田湾核电4号机组先后具备商运条件。其中,台山核电1号机组于12月13日17时完成168小时示范运行,成为全球首台具备商运条件的EPR三代核电机组;田湾核电4号机组于12月22日3时17分完成100小时满功率运行考核试验,标志中俄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全面投产。《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
核电机组投产产能、减排效益成报道焦点内容
台山核电一期工程、田湾核电二期工程经济效益、环保效益较高。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北京日报》等媒体称,台山核电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803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2109万吨,相当于造林5.85万公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称,田湾二期工程两台机组按期全面投产后,一年发电量大概可供1000万户中国家庭使用一年,预计每年减排效益相当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种植了超过3.5万公顷的绿色森林。
中外核电领域深度合作 “中国经验”助力全球核电产业共赢
首先,台山一期工程、田湾二期工程均为中外核电合作典范。《光明日报》全面总结中法合作成果,央视财经微信公号认为台山核电1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是中法核能合作再次结出的硕果。《人民日报》称赞台山核电一期工程两台机组采用中外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建设的模式,有效推动了中法双方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的合作,对中法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新华网、央广网报道称,田湾一期工程被誉为“中俄核能合作典范项目”,田湾二期工程则是中俄两国政府进一步加深政治互信、发展经济贸易、加强国际战略协作,共同推动中俄核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其次,中国核电“走出去”步伐加快,核电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大公网等媒体回顾中法核能合作40年,从“零的突破”到携手共建英国项目历程。中广核电力公司总裁高立刚指出,从大亚湾到台山核电,再到英国核电项目,核电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合作领域,也成为中法两国深度合作的领域。光明日报客户端还发文指出,田湾二期工程“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最后,台山核电成为“EPR全球首堆工程”,“中国核电经验”全球共享。《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认为台山核电站后发先至,进度反超芬兰法国,得益于项目吸引多方合作,吸收欧洲两个EPR先行经验。台山核电率先完成,又将为世界范围内同类型机组提供宝贵经验。
《人民日报》认为,台山核电成为“EPR全球首堆工程”,成为“中国经验世界共享”的典范。新华社客户端以《“中国要素”推动全球核电产业合作共赢》为题发文称,中国工程师被派往法国和芬兰,参与当地的EPR项目建设,并提供经验反馈。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核电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中国要素”也成为全球核电产业谋求合作共赢的关键力量。除了推动在建核电站“破障前行”,“中国要素”还有望为源自欧洲的核电技术方案注入全新的产业活力。
多方面因素促核电行业高速发展 未来仍是发展机遇期
中国核电乘势而上,核电发展前景被看好。《证券日报》援引业内分析人士观点指出,政府合理引导和强力支持,成熟可靠的自主核电技术、高国产化率、完整核电产业链条,核电造价低廉,这三方面因素促使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未来30年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建设核强国的关键阶段。一财网依据《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国电投CAP1400示范电站项目已获核准相关消息推测,核电重启利好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也将助力核电“走出去”持续加速。
2018能源年会在京召开 专家齐聚推动能源创新与变革
12月19日,“2018能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各界代表围绕能源创新与变革展开深度探讨。会议内容吸引了《工人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及自媒体报道,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行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成重点关切 城市转型新模式尤受瞩目
媒体聚焦我国能源发展成果与能源行业步入新阶段。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表示,当前能源科技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光伏、风电、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大能量储能等领域一大批新能源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对世界能源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经济日报客户端亦刊文称,我国煤电、核电、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维到检测认证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众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或正在走向世界前沿。
同时,能源发展创新带来的城市转型新模式尤受关注。河北省张家口市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蒋雪峰称,张家口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取得较大成果,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多能互补、智能微网、互联网+智慧能源、光热示范项目等重大关键技术应用项目正在陆续实施。山西省大同市发改委主任王明生表示,大同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城集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储能、氢能、多能互补、石墨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功能,大同市能源革命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跨越”。上述地区在能源领域所实现的创新与转型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的高度关注。
专家出谋划策破解能源行业难题 行业未来发展备受关注
王思强司长有关能源技术创新难题的观点与建议持续吸睛。他表示,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技术创新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基础研究薄弱;二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三是原创性成果不足;四是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客户端、第一财经网对上述看法予以报道。《经济参考报》刊文《国家能源局:多措并举破解能源技术创新难题》称,国家能源局今后将继续推进四个方面工作,确保能源产业朝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迈进:一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二是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前沿技术开发能力;三是依托示范工程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四是加强能源技术装备国际交流合作。
此外,《中国经济时报》、新华网、中国金融信息网等重点报道了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专家发言。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认为,通过模式创新,持续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的开发建设,推进多能互补示范、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完善相关标准和保障机制。新华网援引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储能所副所长荆汝林称,发展多能互补、清洁供暖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要从构建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高度出发,聚焦规模储能、高效催化、低碳制氢等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示范。中电建西北勘测设计院博士后牛东圣表示,目前各地清洁供暖政策不一,补贴和奖励激励的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建立健全清洁能源价格体系,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积极性。
为了有效破解能源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有关部门已先后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提出了相关创新目标、重点任务和创新行动。整体来看,舆论对能源行业未来发展表示出积极期待,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热潮。
《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引发行业关注
12月20日,由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主办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是中国首部由央企发布的覆盖经济、能源、炼油、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2018年中国能源化工市场特征,对2019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预判。《报告》发布后,《经济日报》《中国电力报》《中国化工报》和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科技网、中国证券网、华夏时报网、财新网、界面新闻网等众多媒体及自媒体对其内容进行报道,引发舆论关注热潮。
国内天然气市场保供呈紧平衡局面 国内外石油市场面临新挑战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达27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2019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保持供应紧平衡局面。天然气的产供储销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天然气供应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在“煤改气”等政策推动下,部分地区需求增速超过基础设施建设增速,部分地区需求高峰期仍将存在供应紧张形势。《经济日报》援引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皎观点表示,产供销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保障了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预计2019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达30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增速下降7个百分点,供需有望实现紧平衡。
《报告》提出,2019年国际石油市场走向不确定性增加,受美国原油产量、沙特与俄罗斯减产协议、地缘政治方面的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预计2019年布伦特油价均值将在60-70美元/桶之间,2019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加120万桶/日左右,低于2018年水平。同时,报告称国内炼油行业2019年将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新兴民企大型一体化装置投产带动炼油能力大幅增加,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化工原料需求好于成品油需求的增长,“小炼油大化工”将成为传统炼厂转型方向之一;三是油品质量升级,特别是IMO要求的低硫船燃进入市场,要求炼厂进行适应性改造;四是成品油全面市场化步伐加快,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放开,炼油销售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全球石化行业步入景气阶段性回调期 国内石化产业开创新格局
《报告》认为,2018年,世界化工行业再启扩张之年,世界乙烯产能增至1.8亿吨/年,世界化工产品消费进入稳步回升阶段。2019年,世界石化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将迎来阶段性回调,但整体仍处于高位。
同时《报告》指出,国内石化市场将迎来全产业链产能跃进式增长的一年。但因政策红利消退、前期消费透支,预计国内乙烯当量消费增速将下滑至5.5%左右,石化产品供需格局将发生显著改变。国内石化行业迎来新主体、新消费、新原料、新工艺和新法规后,行业将开创新的发展格局。
国家管网公司有望于2019年成立 预计分三阶段进行
《报告》称,国家管网公司将有望于2019年成立。新成立的国家管网公司将顺应现行国企改革思路,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将有效满足“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要求,进一步激发上下游活力,为社会资本进入上游勘探开发领域解除基础设施制约。
《报告》预计,新管网公司的建立将分三阶段进行。三大石油公司剥离的管道资产转入新管网公司后,将谋求资本化、证券化,通过上市引入社会资本,加大管网投资建设力度。具体来说,第一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中国海油将旗下管道资产及员工剥离,并转移至新公司,再按各自管道资产的估值厘定新公司的股权比例;随后,新管网公司获注入资产后,拟引入约50%社会资本,包括国家投资基金及民营资本,新资金将用于扩建管网;第三步,新管网公司将寻求上市。
此外,《报告》还指出我国短期能源消费增速加快,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约46.6亿吨标准煤,增速为3.8%,达到近6年来最高点。我国能源行业持续转型,能源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据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该报告代表了位居世界500强前列的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对产业和市场的深刻理解,满足业界内外人士生产、经营、研究、规划等多方面需求。此外,“国资报告”微信公众号称该《报告》从全产业链出发解析国内外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把脉2019年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走势,将其誉为“首部央企能源化工产业‘投资宝典’”。可以预期,该《报告》对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领域的领导力和话语权将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王堃、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