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表示将本着为市民做实事的精神迎难而上
发布时间:2018-10-14 15:50
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答问会。
紫荆网(记者 吕英杰)10月12日讯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1日出席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答问会。她在回答议员提问时表示,这份《施政报告》引起一定的争议在预期之内,因为要做事一定会接受有人不赞成,要做更多的事,就会引来更多人在某一个议题的反对。不过本届政府仍然会本着为市民做实事的迎难而上精神继续推动有关工作。
在问答大会上,有议员感谢林郑月娥“一直劳心劳力为香港市民出力”,并指出在这份《施政报告》中,尤其是房屋中、短、长期而言,看到她很具体地说了怎样可以帮助香港市民解决房屋问题。香港市民对此表示感谢。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和质疑,对此,林郑月娥一一作出答复。
《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计劃,拟兴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约供应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当中有七成是公营房屋。在发展的同时,“明日大屿愿景”计劃亦将贯彻“先保育、后发展”的方针,并成立10亿元“大屿山保育基金”,在发展与保育两者间取得平衡。报告发表后,许多不同意见都集中在发展“明日大屿”问题上。对此,林郑月娥表示,“明日大屿”的愿景是为香港开拓更多土地,满足香港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在八十年代末,当时政府提出的玫瑰园计划,包括新机场、新海底隧道,即是西隧,以及沿铁路干线而需要填海的土地,也是1 700多公顷土地。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当年没有作这决定,今日的香港会是一个怎样的香港?希望大家鉴古知今。
关于有人提到的所谓“耗尽储备”问题,林郑月娥说,大型的基建离不开庞大的投资,但这庞大的投资不是一年花尽,这是一个13、14、15年的工程。今日特区政府每年的基建预算已超过千亿元,并且基建有持续性,不能够“饱死”、“饿死”,如果这样,会令建造界非常焦虑。
在回答议员提出的管理投资需求或者买楼方面问题时,林郑月娥说,过去香港已经推出了几次“辣招”。事实上,今日的数字是非永久性居民和要交额外印花税买楼的数字已经控制到一个相对低的水平。特区政府在社会福利、关顾民生的开支,过去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六。在医疗方面,已经分两期投放了5000亿元(港元,下同)来做医院的基建--增加病床、重建玛丽医院、广华医院、建新的启德专科综合医院等,这些全部都是为香港未来投资,以及为市民解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