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冬奥会生态廊道披绿衣 70度陡坡种树的奇技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18-08-31 15:36
河北,是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第一站。崇礼县申奥绿化工程作为2022年冬奥会准备绿化工程,同时也是亿利集团在该地区承接的第一个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库布其模式成功走进张家口、走入河北坝上地区、走向冬奥会赛场。
亿利集团修复的冬奥会生态廊道区域景观
2014年初,为了做好第24届冬奥会申办准备工作,显著改善崇礼县冬奥会赛场核心区生态环境,尤其是提升冬季生态景观水平,向世人展示绿色办奥理念,崇礼冬奥会赛场核心区、旅游线道路两侧可视面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崇礼县申奥绿化工程应运而生。
在项目招投标阶段,一些有意投标单位经过前期对接、现场踏勘,深入了解到项目立地条件极差、管护难度极高、质量要求极高(第三年验收成活率98%以上为合格)、工期要求极严(需在当年6个月内完成全部投资4亿元,栽植苗木350万株)等困难后,普遍缺乏圆满完成项目各项建设任务的信心,纷纷选择退出竞标。
2014年3月14日,亿利集团与张家口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生态建设绿化和冬奥会绿化工程、柠条种植和加工项目、退化林分改造项目、林下经济项目等达成合作意向,为库布其模式走出内蒙古、走进坝上地区奠定了基础。
亿利团队的进驻为项目建设带来了新的面貌,但现实困难原封不动地摆在众人眼前。崇礼县之前从未实施过如此大规模的系统性工程。造林如果都是小修小补,缺少专业常规性管护,苗木成活率就只能维持在40%左右。传统造林方式效率低,缺乏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而且该项目属于阳坡造林,立地条件极差、施工难度极大。主要是四个方面:
首先,崇礼项目施工区大部分位于40度以上的阳坡山体陡坡地带,造林难度明显大于阴坡造林。有的山体坡度甚至达到70度。在这样的地带人都站不稳,更别提种树,使用大型机械更是不可能。
第二,部分区域处于“无路、无水、无电”的“三无”地区,道路艰险,施工难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第三,是项目涉及崇礼四台嘴乡、西湾子镇、高家营镇三个乡镇38个村、486个小班,涵盖了五条大的“战线”,造林总面积达31100亩。施工区域广而分散,对如何进行集中有效管理形成了挑战。
第四,项目所在地年均降水量不足、自然河流较少、水源有限、山体坡度高、扬程远等,严重制约了对已栽植的大苗木进行及时的浇水和管护。
在当时,关心亿利发展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再三强调、再三提醒项目建设难度,当地老百姓由于不了解亿利也不看好,很多人认为项目不可能成功。
为了实现“五个一”,即做一个精品工程、影响一个地区、锻炼一支队伍、提炼一种模式、凝练一种精神,当时担任亿利集团执行总裁的尹铖国坐镇崇礼进行指挥,始终与一线员工坚守一线。特别是在项目建设期间,“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不辱使命”的亿利库布其精神,在这支来自库布其的团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时担任项目经理的李平已先后参加了8年的库布其沙漠治理,算得上是经验丰富的生态人,但他从未经历过如此棘手的项目。为了鼓舞士气带动团队,他向集团公司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确保项目取得成功,如果项目未能成功实施或者集团公司觉得我不是最佳人选,我将在第一时间主动离开岗位!从那以后,李平的所有行李就随时装在他车子的后备箱,他走到哪里行李就跟到哪里,与他跑遍了每一块施工区。后来他回忆道:那段时间的他根本在办公室待不住,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只想在项目一线把关进度、质量和安全等,只有通过“头拱地”的工作状态才能让他缓解焦虑、鼓足信心、赢得希望。
难,并不怕,怕的是没头绪。依托亿利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总结形成的一系列专利技术、工艺包和种植技术,项目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成功使库布其经验、技术和模式实现了推广和复制。施工过程中,在个别地块种植穴开挖后,现场技术人员惊奇地发现,种植穴内全是石头,不仅没有半点土壤,而且保水性奇差,浇再多的水也会从石头缝隙流走,根本不具备种植条件。针对这一状况,亿利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客土技术——用人工将别处土壤背负运送到项目地,铺在种植穴内,并且使用了亿利自有的生根粉、保水剂、生物质肥料等,千方百计提升苗木成活率。项目需要栽植350万株各类苗木,苗木需求量巨大。但周边市场苗木储备明显不足,需要从内蒙古、甘肃、山西甚至是东三省等远方省份调运苗木。在如此长的空间距离进行苗木运输,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水分损失,严格控制温度和水份。为此,亿利团队率先使用了自主研发的预防植物蒸腾作用剂,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某些迎风坡施工时,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需要打支架。但是在人都站不稳的陡坡上完成这项工作实属不易。一线技术人员采用“人扶人”的办法——由一个或两个人扶着另一个人站稳,由被扶着的人给苗木打支架。在没有道路、施工机械无法进场、苗木运送困难的项目区,只好逢山开路,通过人背、骡子驮、小型机械翻山越岭将苗木运送到施工区。每人每次只可以背负2棵1.5米规格的树苗,骡子每次也只能驮8棵左右。项目建设期间先后栽植了400万株苗木,有80%以上是通过这种方式运送的。为了确保已栽植的苗木及时浇水得到管护,项目团队精心规划选址,提前打了32眼水井。但仅有水井是不够的,关键是得解决如何将地下水提升到半山坡甚至是山顶进行灌溉。为此,项目团队采取了多级提水的策略——先将水提升到山脚,修建蓄水池将水储存起来,再用高扬程水泵将水抽取到更高山坡的蓄水池中,直至山顶,确保了对所有苗木管护的全覆盖。
建设过程中,项目全员主动放弃休息和休假,一心盯在工地。早上5点多上山施工,中午只吃一点随身携带的干粮,晚上八九点返回项目部,继续组织进行施工方案细化,做好技术交底,及时总结当日工作经验。为了拿出切实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项目团队经常忙碌到半夜1、2点,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久经风吹日晒,参建人员脸上、胳膊上的皮肤黝黑了许多,但崇礼项目施工区却逐渐绿了起来。团队全员掉皮掉肉不掉队,辛勤付出换来了第一年验收96.9%的高成活率直至去年圆满交工。(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