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节必涨广受诟病 景区如何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
发布时间:2018-07-04 13:58
资料图为安徽黄山。中新社发 方立华 摄
【文创视域】
随着高考中考的结束,暑期即将来临,全国各地的景区迎来以学生和亲子为主的旅游群体。多年以来,景区门票价格“逢节必涨”“旺季涨价”的现象广受诟病。今年暑期,景区门票是涨是降,也牵动着有出游计划的人们的心。旅游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现象,已经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在倡导全域旅游理念的今天,如何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引导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变?
暑假高峰来临:景区票价依然备受关注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联合发布的《2018年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今年暑假亲子家庭出游占比达到58%。随着中考高考结束、学校放假,00后特别是900多万“高考生”也是暑期旅游的主力。当人们期待暑期能与家人朋友一起出游度假时,看看景区门票却打了退堂鼓。
长期以来,我国景区票价一直高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游客表示,每次去一个地方旅游,总会去好几个景点,一般的景点要几十块钱,著名的景点门票动辄一两百元,门票一直是一次旅行的大头支出。比如黄山的常规门票是230元、上行索道每人80元;张家界天门山门票258元、张家界武陵源门票每人248元;横店影视城3景点联票+梦幻谷490元、5景点联票+梦幻谷甚至高达720元。不仅如此,很多门票价格甚至一直在上调。
常去国外旅游的人们则不难发现,在很多国家,景区低票价才是主流,在日本很多景区都不收门票,在法国门票基本都在10欧元以下。不少外国游客也表示,对中国景区的高票价很不习惯。有数据显示,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重,中国是2.7%、法国是0.37%、美国是0.1%。
据介绍,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占72.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一些知名景区游客人数开始下降,表明高票价已经制约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增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旅游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的今天,高票价是否还会带来高收益呢?随着旅游市场消费升级,游客从走马观花到关注旅行体验和互动。一方面,以90后、00后为主旅游消费群体是更注重体验,他们的旅游方式和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更具有多样性,而高票价是带来低体验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今天也有更多中老年群体走出家门走上旅途,他们对景区票价更为敏感。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程行云说,部分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偏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本构成不合理、不规范,承担了一些“额外负担”,如被用于景区外资源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等开支,甚至被用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开支等。
专家指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将成为旅游未来发展的一大阻碍,门票经济看似维持了短期的利润和旅游经济规模,却限制了旅游市场在创新服务、提升旅游品质和周边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动力。
国有景区降价:“门票经济”变革正艰难前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6月2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期到来之前,国内一批5A级重点景区门票价格将被降低。
由于5A级景区多为国有景区,重点国有景区调价将成为突破口。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有利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近期,各地景区已经开始实施降价甚至免费——5月10日起,华山风景区旺季登山门票由180元降为160元;江苏扬州瘦西湖,从旺季150元降低到100元;江苏常熟沙家浜从7月1日起把旺季门票从110元降至100元。
实际上,为了控制门票价格上涨过快的趋势,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就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转向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定价规则、程序,纠正违规调价,降低不合理、虚高的价格水平。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旅游门票收入分别为5680亿元、6171.6亿元、7101.42亿元,而景区门票收入在旅游收入的占比分别为16.61%、15.66%、13.15%,呈下降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各景区调整产业结构,非门票收入占比正在提高。
不过,从景区门票价格变化来看,票价调控的效果并不稳定。根据景域IP商学院做的研究报告,全国景区门票平均价格从2015年的142元,降低到2016年的139元,2017年又再次回升到了142元。从各省市的情况来看,保持上涨的占29.4%,先降后涨的占26.5%,保持下降的占23.5%,先涨后降的占20.6%。例如这三年里北京的景区平均票价分别为121元、113元、102元,呈下降趋势;广西则分别为82元、124元、146元,呈上涨趋势。
单一降低甚至取消门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辽宁海滨风景区曾经取消过门票,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游客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对于一些淡季很不景气的景区,例如北方冬季,游客很稀少,有的景区甚至一年只能经营三个月,长期处于亏损,只能依赖门票收入,降价对其来说更加困难。对此,有专家认为,做好整体规划布局,创新管理方式,做好配套服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全域旅游新思路: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
作为全国最著名景点之一的故宫博物院,票价为夏季60元、冬季30元,在全国范围来看都不算高。然而,故宫的文创产品创收近三年来每年都达到10亿元。做挖掘文化内涵,延伸文创产业新亮点,成为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在“旅游+”理念的推动下,除了旅游与文创产品的结合外,旅游与体育、养生、休闲等各产业的融合发展都有了不少成功实践。例如各地的特色小镇,冬季的滑雪运动,乡村旅游景点的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绿色养生等新项目,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停留。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在2016年年初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就是对区域内旅游资源及其相关产业实现有机整合,改变旅游目的地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状态,引导单一景区景点向综合目的地转变。当游客旅游体验不再仅仅是景区观光,而是综合目的地全方位体验时,旅游目的地对景区门票的依赖也就会逐步降低。
有数据表明,旅游产业链效益约为门票价值的7倍,包括食宿、交通、购物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丰富景区的“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构成,是留住游客、增加收入的根本做法。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指出,很多景区摆脱不了单一的门票经济,是在旅游时间规划上没有下功夫。游客走马观花,行色匆匆,经营者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好在门票上做文章,如果增加一些综合消费项目,游客就会增加停留时间,增加综合消费。还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增强景区全年四季的运营。
对于如何增强景区四季全时运营,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提出要把握两点,一是项目要创新构思,二是在旅游策划的同时进行景观设计和规划。例如在工作日以研学旅游、老年旅游为重点;在夜间,以民俗活动、商街夜市、旅游演艺、夜间造景为重点,在冬季旅游项目上,可以打造主题庙会、冰雪嘉年华、温泉等项目,吸引更多亲子游客群体。
为突破门票经济瓶颈,在观光型景区转型过程中,要注重服务质量优化提升,打造综合化业态,创新景区运营模式,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品质,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融合,这些都成为今后各旅游目的地的必修课。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