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11:38:26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港澳

香港过中秋:看大坑舞火龙 体味百年不变的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7-10-05 08:42

10月3日,香港中秋舞火龙在香港大坑地区举行。新华社发(王玺 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又至,月色清辉洒满大地,照着家家户户欢聚团圆。从安徽的堆宝塔到广州的树中秋,从苏州石湖看串月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拜月”“跳月”,各地的中华儿女用不同习俗欢度佳节,分享节日喜悦。

  在香港,中秋除了吃月饼、赏花灯,还有一项独特习俗——大坑舞火龙。中秋节期间,铜锣湾大坑的大街小巷,蜿蜒起伏的火龙在锣鼓声中欢腾起舞,热闹非凡,平日宁静的街区变得火光闪烁。这项传承了百余年的风俗,不仅寄托了香港人对中秋团圆的美好祈愿,也让人感受着时尚都会和传统文化的奇妙融合。

  百年不变的中秋传统

  从天后地铁站出来,绕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背后,喧闹的车流声渐渐减小,宁静的生活街区出现在眼前,这里便是舞火龙的所在地——香港大坑。大坑原是个小小的客家村落,经过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中了精品餐厅和公寓的时尚社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居住。然而,大坑中秋舞火龙的传统从未改变,如今,这项充满生命力的活动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香港又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

  所谓的“火龙”,实际上是由粗麻绳做龙骨,加上珍珠草包裹制成的,“龙身”身长67米,共有32节,重量超过100公斤,光是“龙头”就有48公斤重。舞动前,会由嘉宾或长者,将数万枝长寿香细密均匀地插满龙身,舞动起来火光点点、上下腾飞,颇有蛟龙出海的气势。

  “我从1961年开始舞火龙,到现在已经参加了半个多世纪。”今年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德辉是香港首位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也是舞火龙的总指挥,提到舞火龙,他难掩满脸兴奋,如数家珍地介绍起舞火龙的起源。“十九世纪末,一场瘟疫来侵,大坑很多村民因此丧生。相传,一名长者称菩萨托梦,只要于大坑舞动火龙即可消弭疫情,这个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

  自1880年中秋开始,大坑火龙已经在香港“游动”了过百年,其中只于抗战期间被迫停办,自此风雨不改。陈德辉说,“还记得香港回归那一天下了瓢泼大雨,没想到一擂鼓就天公造美,我们用舞火龙表达了大坑居民对香港重回祖国怀抱的喜悦。”

  经历过庆祝香港回归,曾助力香港走出SARS后的旅游低迷,“舞火龙”陪着香港特区共同成长,早已从一项民间活动变成了充满共同回忆的中秋盛事。“在大坑长大的人都知道能参加舞火龙是一种荣耀,”陈德辉笑称。如今,舞火龙不单单吸引着大坑的原居民,还吸引了不少住在区内的海外人士参与其中,和本地人共同庆祝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条火龙凝聚邻里

  为了给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献礼,今年的中秋舞火龙特别由传统的三天延长到四天。“火龙”在点睛开光后,开始在大坑区内游街,途径浣纱街、京街、新村街、铜锣湾道等,游街完毕再返回浣纱街重新插香并进行表演。璀璨夜色下,数十名健儿左右腾挪,配合着传统的步伐和姿势用力舞动;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小女孩,手持云灯和莲花灯一同出发,增添喜气。在围观市民的叫好声中,万千火光为大坑街道装点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作为社区的大事,每次中秋期间,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齐心协力合作筹备。”叶华胜参与舞火龙已经几十年了,平日里他作为电工奔波忙碌,中秋来临,他总会义务回到大坑帮忙。“想要完成一次舞火龙其实并不容易,单是扎制火龙这一项,就需要一周多的功夫,极为考验人的耐心和体力。”

  除了制作辛苦,要想要把火龙舞得好看也不容易。一场火龙巡游表演,包含了“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和“起结龙团”等丰富的舞动方式,整个过程最少持续两个多小时。叶华胜说,插满线香的龙头和龙珠分量极重,舞龙者往往一两分钟就需要替换,再加上龙身和龙尾部分,单单一条火龙就需要百来人协作。街坊邻里全都是义务帮忙,希望齐心协力将这个珍贵传统守护保存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一条火龙团结社区,如纽带般串联起大坑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更让居民间多了一份邻里深情。“记得小时候住在大坑,年年中秋节都是人山人海,数十个赤膊汉子拿着插满线香的火龙挥舞着、奔跑着。看到火花闪闪的龙珠飞舞,火龙上下翻腾,小孩子会追着东跑西跳,大人们则在观赏之余闲话家常。”已经搬去东区的赵峰,依然保持着每年看火龙的习惯,他说如今参加舞火龙不单只是图热闹,更是在繁忙都市生活中,重拾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邻里间的脉脉温情。

  文化遗产齐心保护

  赏月、食饼、看火龙,如今,舞火龙早已舞出大坑,闻名香港。每到农历八月十四的下午,就有观看火龙表演的人接踵而至,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摄影发烧友陆续汇集,早早地端着“长枪短炮”在最好的位置等待“火龙出街”。伴随着喧天锣鼓,火龙腾飞起舞,光芒四射,人群欢呼喝彩,火爆场面映衬着月色更加迷人。

  为了保护好这项香港传统文化活动,香港特区政府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对此加以推广,更与大坑坊众福利会紧密联系,通过专题研究和教育推广等工作,保护和传承舞火龙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大坑舞火龙”和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四个极富“港味”的节庆项目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同和保护。

  “由于制作过程辛苦,舞动时还有可能被香灰烫伤,很多后生仔都没法沉下心来参与。好在舞火龙已经被纳入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知道这个项目的人越来越多,也开始有更多人愿意传承这个技艺。”年轻的阿杰看着舞火龙长大,现在已经是火龙队的成员之一,他对舞火龙近年来的发扬光大深感欣慰,“这不仅是香港传统,更是华人的文化财富。”

  始于祈福,世代传承,一条火龙在香港舞动百年,承载的不仅是香江儿女对美好生活、中秋团聚的不变期待,也蕴藏着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延续。伴随着舞火龙的名声大噪,香港开始突破陈规,用创新形式展现传统元素。近年来,“LED火龙”走进香港闹市,穿梭在湾仔利东街、皇后大道和薄扶林等地,避免了传统香烛带来的“浓烟明火”,让飞舞百年的传统火龙焕发新的生机。(吴玉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