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6-02-01 09:51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为“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勾画出的新蓝图、新定位。
日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研讨会,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力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地位、内在关系进行剖析,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集中体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与会学者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最根本的是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朱庆葆(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四个全面”是一项战略布局,同时也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对于这些新飞跃,理论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理论自觉,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力争催生系列理论成果,让思想的光辉更加闪耀,行动的指引更加坚实有力。
王明生(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渗透着一种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理论光辉。它的科学内涵构成的过程中包含了几个要素。一个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四个全面”是治党治国执政方略与时俱进的一个表现。“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理论构建。应该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寒竹(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四个全面”作为战略布局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达到这个阶段性目标的具体方式,也是一个更加长远的战略举措。“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更为长远的治国理政方略,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治国理政中。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关键或者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就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同时也就是为我们构建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增加一个新的贡献。
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
双传学(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鲜明的人民性,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科学的辩证思维,值得我们深化研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一个目标要求、六大发展原则的头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包括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理念,都闪耀着人民性的价值光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黄平(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里面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这样一个关键点。政治经济学原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就是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生产力里面,劳动者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也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坚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共产党执政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持先进性还体现在自身队伍的建设上。所以,群众路线不只是思想路线,也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里面,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题中之义。我们的依法治国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靠法官、靠律师、靠金钱的法治体系,也是要走群众路线和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
刘康(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目前中国同时具有“超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面对新的现实,必须对以往的大叙事思路进行反思,确立新的历史观,将中国的发展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结合起来。这两个品格或者这两个定位,经常是矛盾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如何化解,人民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真正的一个方向,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是什么? 就是人类主体。不仅中国人民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我们希望全世界,全人类的都应该确立。意识形态不是输出不输出的问题,这是一个理想的问题。如果中国成功了,中国这个理念成功了,对世界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贡献。
朱安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我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谈一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当前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消费不足,与我们的收入差距拉大密切相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收入分配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呢? 一个基础性的,或者根源性的因素,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不断地下降,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公有制企业被出售给私人以及非公部门的快速增长,导致公有的经济的比重迅速下降。如果是在私营企业工作,在外资企业工作,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下劳动,那种情况之下,必然是按资分配,怎么能够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申并在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加强基本经济制度,扩大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比重,改善财产和收入分配格局,才能在“十三五”期间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的讲话里边,再次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特别强调公有制经济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这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纪法协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田芝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改进党的执政,加强党的建设,依规管党治党,这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所在。这强调了党规党纪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党规党纪构成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五大法治体系之一。党内治理法治化,是党的法治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和务实体现,构建体现先进性特质的党规党纪,有利于发挥党的法治先锋队作用。
徐玉生(江南大学政府治理与廉政研究评估中心主任):深刻领会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严格执行 《准则》 和 《条例》,坚持纪法协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目前已经走到了纪、法协同的阶段。纪法协同是指党纪国法相互衔接并协同管党治党的过程或能力。纪法协同管党治党的前提是纪法分开,条件是纪法的作用力方向一致。当前,可以从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担当、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聚焦主业、坚决维护纪律刚性和法律尊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炼体补“钙”等四个方面充分发挥纪法协同的“增强效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作者 曹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