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畅谈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7-03-24 21:33
新华社香港3月24日电(记者周雪婷 郜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近日成为香港“热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回到香港后,连日召开各类分享会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及其为香港带来的诸多益处。
多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促进三地间区域合作,提升粤港澳整体竞争力。香港应该把握机遇,与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未来世界不是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当粤港澳三地形成一个区域的时候,便可以相互借力,共同进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商专业联会主席黄友嘉说,目前区域性经济面临极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需要联合粤港澳三地间的优势共同发展。
黄友嘉认为粤港澳三地的互补性非常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很多外国企业在香港有分公司,而内地的企业也会在香港试水,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广东省作为内地的制造业基地,对外出口与投资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可借助香港走向世界。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也认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从硬件方面来说,香港是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有着优良的地理位置、完善的港口建设和多条国际航线;从软件方面来说,香港有着金融管理的经验、人民币国际化的平台和较低的税率。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粤港澳就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线,撬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黄友嘉认为,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依旧可以承担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港区政协委员、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副主席彭长纬告诉记者,内地经济增长充满活力,香港十分希望借力发展。当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成型后,粤港澳三地的发展被纳入统一规划,可以设想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将更加顺畅。
彭长纬表示,即将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都将为粤港澳合作发展奠定基础。香港人说“路通财通”,相信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会方便三地间的商务、旅游和其他各方面的交流。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代表团团长谭惠珠也表示,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有望在2020年建成,其中包含5500万人口、10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香港人如果住在新界,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到达区内其他城市。这种情况下,内地和香港间各类经济活动都能顺利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年轻人带来的机遇也引起普遍关注。近年来,香港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率高,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感到迷茫。正因为此,彭长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年轻人格外有意义。
他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下,香港年轻人的就业眼光将不仅局限于香港,也可以“北上”寻找机遇。他认为深圳的前海就是很好的合作平台。香港年轻人可以在前海的政策优势下创业或寻找商机,与内地年轻人一起打造未来。
对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黄友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政府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香港、澳门与内地城市的制度不同,在区域合作中会有不少技术性问题需要处理。
黄友嘉还表示,目前粤港澳区域性的行政壁垒和地区融合还存在众多挑战:包括如何有效保障地区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链接;如何协调地区间不同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如何方便地区间人才的交流等。他希望香港与内地政府部门多加协商,探讨出适应三地共同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在一些特殊区域先行先试,再慢慢扩大到整个大湾区。
李秀恒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要明确不同城市承担的任务、各自的发展定位,之后再制定发展策略。“希望粤港澳三个区域做到的是良性互补,而非恶性竞争。整个大湾区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保证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