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11:30:40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洛阳:紧盯贫困人口形势特点 深耕因人施策助推脱贫
发布时间:2017-03-22 08:52

  洛阳市扶贫办副主任 吴锋

  地处豫西的洛阳市有6个贫困县,占河南省53个贫困县的11.3%。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人口12.6万户44.3万人。其中,因病因残、因学、缺乏劳动技能和自然条件恶劣等致贫的达到60%,洛阳紧紧抓住这些贫困人口的形势特点,“精准”施策,经过3年减贫,截止2016年底,贫困人口降至7.7万户26.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初期的9.3%下降至5.48%,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贫困人口形势分布特点

  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超过贫困村人口。2014年建档立卡时,669个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占44.3万总贫困人口的59%,经过3年减贫,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占比下降至47.12%。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时的41%上升至52.88%,首次出现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超过贫困村现象。贫困人口的分布处于更加分散杂居状态,加大了脱贫攻坚的组织管理难度。

  贫困人口“两端”扶贫压力大。贫困人口中,17岁以下贫困人口占23.1%,60岁以上占21.03%,社会保障压力较大。18至39岁占26.06%,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劳动技能较弱,就业困难。男女贫困人口的性别比例上,男性贫困人口占54.77%,女性占45.23%。贫困家庭的适龄男性一般结婚成本较高,男性贫困人口比例过大导致未来鳏独群体增大成为可能。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量的7.52%,具有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占7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06%,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与贫困户收入水平体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现有7岁至16岁接受义务教育的贫困人口以及16岁至19岁贫困人口中接受高中、职业教育的占比都明显低于洛阳市平均水平,教育供给不足存在贫困代际传递风险,同时导致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后劲不足。

  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病致贫占贫困人口的38.52%,其中,患长期慢性病、大病和残疾的贫困人口占25.57%,这些患病人群治疗疾病花了大量费用,加之大病之后劳动能力下降,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量存在。

  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偏弱。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4.81%;贫困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27%,技能型劳动力只占0.4%。而且这些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半径”小,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占20.75%,其中,38.52%在乡(镇)务工,33.38%在当地县城务工,外出务工比例低、且大多数在县域内务工,难以取得较高务工收入。

  贫困人口所在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2014年建档立卡时,669个贫困村基本处于“一高一低一无”状态,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市贫困发生率,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的60%,这些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贫困村入户路为泥土路的仍占据贫困村的18.22%,贫困户距主干道平均距离1.72公里。住房是危房的占11.22%,无卫生厕所的占39.26%。全市仍有60户贫困户存在用水困难,饮水致贫达到0.08%,贫困人口所在生活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不足。

  因人施策的主要举措

  结合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洛阳在施策上突出“精准”,采取有力措施,为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狠抓产业项目强大集体经济。全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性举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汝阳县采用3P模式投资5.5亿元,建设100个分布式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后可直接带动250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 3000户贫困人口采用入股方式获取资产收益。栾川县根据当地生态环境优势,依托2个5A景区和5个4A景区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18个贫困村成为旅游专业村,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实现增收致富,全市积极在贫困地区打造一批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困难群众就业增收。

  强化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不断深化技能培训、就业扶贫、扶持创业,加大贫困人口转移劳动就业。仅2016年,全市累计开展帮扶就业43396人次,组织技能培训6368人。孟津县为贫困家庭提供“调查需求+培训+标兵引领+就业介绍+项目推介+贷款扶持+专家指导”等一系列精准化服务;汝阳县对赴青海、新疆务工的贫困户免费安排接送和食宿,并提供补贴;偃师市发挥本市中小企业密集优势,因地制宜,就地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

  提升政策保障减轻贫困人口负担。全市将农村低保标准线提高到3050元,实现扶贫标准线和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不断扩大病种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合并保险最高可达50万元,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问题。不断加大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困供养托底力度,将生活特困的儿童全部纳入低保政策,2016年筹集临时救助资金730万元,开展临时救助8167人次。洛宁、栾川、汝阳等4个贫困县20万名农村学生享受到营养餐工程。除享受“四免一补”政策,3万名农村贫困寄宿生还享受到生活费补助。全市坚持“撤校并点”,2016年已整合教学点达350个,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改善基础设施服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2016年,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公路项目250个,总里程达5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桥梁项目55个,有效改善困难群众的出行条件。仅2016年,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20615名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搬迁,坚持饮水管网、电网、道路、学校、卫生院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实施。先后实施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5000人,转移就业4000人,5401户搬迁户全部实现了当年脱贫的目标任务。对现有60户因水致贫的困难户,2017年年底前将全部解决饮用水问题,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利用涉农资金整合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全市6个贫困县都开展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2016年整合资金4.12亿元。如嵩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互助金增容扩量工程,每户贫困户可以获得1-8万元小额信贷支持。宜阳县积极引进“保险+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户购买农业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财产保险,实现“脱贫路上零风险”。结合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特点,积极探索该地区涉农资金整合方式方法,在非贫困县和非贫困村大力发展产业项目,促进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