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 02:18:40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搬迁后苏福珠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7-03-12 09:53

    新华社南宁3月12日电 题:“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搬迁后苏福珠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刘伟、吴小康、曹祎铭

    70岁的苏福珠正在距老家30多公里的新居里生活。2年多前,在政府帮助下,他们举家搬到县城的移民小区。

    苏福珠的老家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与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远。村庄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那里大山林立、严重缺水缺土,农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庄稼。以前未通硬化路时去乡里需步行4个小时,去县城往返一趟要近10个小时。为赶路,不少村民都是凌晨四五点就出门。除非外出办事,村民们一般不愿离开家。

    如今坐在窗明几净的楼房里,苏福珠有时会想起老屋以前的模样。老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从苏福珠的爷爷到苏福珠的孙女,足足五代人在此住过。房子属于当地典型的木头结构建筑,共分三层,一楼养牛,二楼住人,三楼存放粮食。记者在当地采访,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房屋。由于木板密封性不好,房间里充斥着一股浓重的牲畜粪便味。

    守着穷山过惯了苦日子。三亩山地种出的玉米,仅够苏福珠一家糊口。靠在院落里养牛、猪和鸡,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钱大多花在了修葺老房子上。“房子年代久了,木头腐朽了,瓦片容易断裂。”29岁那年,苏福珠生下儿子苏利,苏利30岁结婚,两年后生下女儿,父子二人均属于晚婚晚育。“没有办法,家里实在太穷,住的地方又闭塞,想讨媳妇不容易。”

    如何走出大山呢?从电视里看到外面的世界,苏福珠憧憬着。儿子苏利17岁初中毕业后,跟随别人到广东打工,这是老苏家第一个到大城市谋生的年轻人。然而,在城市站稳脚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辛苦1年后,苏利又回到了老家。

    68岁这年,喜从天降。2014年当地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搬迁力度,苏福珠赶紧报了名。作为较早一批搬迁户,苏福珠得到国家4.8万元购房补助,加上15万元贷款,他们在县城“民族新城”易地搬迁小区里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住宅。“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

    搬到城里后,苏福珠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为让搬迁群众在城里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利用优惠政策在移民小区附近引进了数十家电子厂、制衣厂,方便进城群众就业。苏福珠在小区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月工资1300元。他和老伴每个月还分别享有90元养老补贴,此外外出打工的儿子和儿媳每月还寄来1000元生活费,苏福珠和老伴、孙女3人吃穿不愁。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斩断穷根、摘掉穷帽”,这是写在大化县“民族新城”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大门口的标语。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说,“十三五”期间,大化县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完成搬迁安置7749户,2016年完成搬迁3617户。

    苏福珠告诉记者,去年老家有人捎来话,老屋倒塌了。“塌了就塌了,我不心疼。”今年3月的一天,他又回到了老家,看到院落里瓦砾成堆、残壁断垣,砖缝里冒出了野菜。望着已经废弃的火灶、大石缸、猪圈,苏福珠试图拣点能用的东西捎回城里,一无所获。“没有能用得上的。”他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