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王高懿非洲筑路经历:爱情之花盛开在坦桑尼亚
发布时间:2017-02-17 22:19
王高懿接受记者采访。
感言
拼搏的青春无怨无悔
王高懿,南岸区人,2005年,随重庆外建前往非洲筑路。十余年时间,从一名没有经验的初学者逐渐成长为能掌控整个道路项目建设的骨干型人才。现任重庆外建坦桑尼亚公司总经理助理。
“快,这边传个球。”当记者从坦桑尼亚首都驱车数小时,到达塔波拉省的30公里项目驻地时,简陋的篮球场上,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快的呼声。王高懿正与工人们一起打篮球。这小小的活动让整个项目营地即使处在当地雨季的短暂停歇期,仍然散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力。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王高懿,1981年出生于南岸区,大学专修土木工程的他,毕业后如愿进入重庆外建工作。
2005年,还是重庆外建的一名施工员的王高懿,被派往坦桑尼亚支援当地分公司的建设。
在王高懿看来,坦桑尼亚有着大片的原始的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国内基础设施条件差。虽然出国前王高懿已经作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到达坦桑尼亚后,第一印象还是颠覆性的。
“我当时一下飞机,就看到那个机场的路面坑坑洼洼,一阵风吹过,带起的尘土就像‘沙尘暴’一样。”王高懿笑着说,当时以为自己到了“龙门客栈”。
“穷,真的很穷。”王高懿回忆当时的情况,最让他感慨的是街上的小孩几乎都没有穿鞋。无限的美好幻想在到坦桑尼亚的第一时间就被破灭,这让王高懿心中难免有些失落,这也预示着他的非洲之行,必定是困难重重。
当时,重庆外建在坦桑尼亚正在建设“95公里道路项目”,作为技术人员,王高懿主要负责沥青面层的施工。从0公里到95公里,王高懿每天跟在工程车后面测量,几个月时间,就没有穿过一件干净的衣服。
“有过回国的念头,因为实在是太苦了。”王高懿说。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七个人的“南谷桥战役”
从2005年第一次出国到2010年,王高懿从一个施工员成为了项目经理,5年的磨练,让他成为了一个拥有海外施工经验的外建人才。然而,“南谷桥”项目却让王高懿感到从未有的压力。
“南谷桥”项目位于坦桑尼亚南部,该项目虽然工程量不大,但是却是连接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2010年,王高懿任“南谷桥”的项目经理,带领着团队在这个疟疾重灾区开始了“南谷桥”修建工程。
施工人员少,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于长期在海外工作的外建人来说并不算太难的问题。然而,疟疾的肆虐却成了工程推进的最大阻挠。
“当时,我们7个人几乎是轮流‘打摆子’。”王高懿说,他身体算是比较好,一年至少也要得几次疟疾。原本计划内的施工就面临着随时变更,最夸张的一次,7个人中有4个人同时得了疟疾。
学习土木工程的王高懿第一次拿起了焊机,在桥上当上了焊工,还要自己打混凝土,制作钢筋。稍微空下来,又要出去采购各种材料和生活用品。那几天时间,王高懿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
凭着7个人的不懈努力和专业的精神,“南谷桥”最终在工期内圆满的完成,为当地居民搭建了一条安全的交通枢纽。
王高懿经常开玩笑说,正是有了“南谷桥”的经历,让自己学会了许多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真正从一名一线的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全能型“选手”。
爱情之花在坦桑尼亚盛开
2008年,在坦桑尼亚,王高懿与妻子相识相恋。他的妻子当时也是外建在坦桑尼亚项目的一名员工,用王高懿的话来说,在工地上出现一个年轻女员工,自然的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对象,他自己也不例外。
“当时,追求她的人有很多,我觉得自己是用真诚打动了她。”王高懿笑着说,当时在工地也不可能像国内那样,约上女孩去看电影,送上玫瑰。虽然条件有限,却没有难倒王高懿——每次做完工程回办事处的时候,王高懿都会采一些野花送给自己的爱人,有时候遇到当地一些特别的饰品,也会给她带回来。
“在海外施工,我觉得最浪漫的事就是休息日能和她一起在板房里面看国产连续剧。”王高懿幸福地回忆起那段青春时光。
2009年,妻子回到了国内。长期两地分居,让王高懿对妻子充满了一份愧疚。2011年,妻子从国内到坦桑尼亚来看他,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然而,妻子不小心得了疟疾,导致那个孩子没有保住。
2014年,妻子生下女儿,王高懿为了纪念这段经历,给女儿取名“妮娅”,寓意着坦桑尼亚。
说起未来,王高懿说,如今的坦桑尼亚越来越开放,和重庆的接触越来越多,他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搭建起重庆企业与坦桑尼亚的合作桥梁,共同拓展发展空间,让两国人民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