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金戈铁马”背后的“诗意人生”
发布时间:2017-01-10 13:39
“刘铭传是一个武将,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儒雅诗人。”刘铭传研究者、合肥学院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主任徐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9日,纪念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诞辰180周年活动暨刘铭传诗词楹联书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研讨会上展示了海峡两岸刘铭传学者整理的刘铭传诗书楹联作品,展示了刘铭传不为人知的诗人形象。
徐毅表示,刘铭传出生贫寒,幼年只上过两年私塾,但他崇尚文化,在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中从没放弃读书,诗书赋词都有相当功力,被称为“马背上的诗人”。
“过去,研究刘铭传的议题主要是关于他的抗法保台功绩、军事思想、治台政绩,但对于他的诗作楹联却关注甚少。”合肥学院教授、刘铭传研究者何峰说,通过刘铭传的诗作楹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这位淮军著名将领和台湾首任巡抚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深入认识他的精神品格和爱国情怀。
刘铭传诗作题材非常广泛,其中有“从容气壮晨趋马,破晓云开鸟出山。人值少年当自立,身逢乱世敢偷闲。”的少年述志之作,也有“千里暌违音问难,家书到眼不禁欢”的怀念故土之音。刘铭传在戎马倥偬之余,也曾书写过“钓罢秋光闲觅句,竹竿轻放断桥西。”的抒情诗篇。
“刘铭传作为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诗词中也常抒发从军报国的志向。‘名士无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便是其中代表的诗句。”何峰说。
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檀结庆表示,刘铭传留下的大量诗书楹联等作品,它们因刘铭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波澜浩荡的人生经历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因刘铭传在台湾崇高的历史地位,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诗赋是灵魂的表现,是人类直接相通的语言,研究刘铭传的诗歌楹联,是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会长、刘铭传五世嫡孙刘学宣表示,回味解读刘铭传的诗作楹联,可以让海峡两岸同胞深入了解刘铭传的爱国情怀,也更加证明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据悉,研讨会结束后,以纪念刘铭传诞辰180周年为主题的港澳台名家书画展将继续在全国巡展。(记者 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