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股通买入TOP10股票8只被QFII调研 格力电器吸筹最多
发布时间:2016-12-12 08:40
上周,深港通开闸,5个交易日内,深港通中的北上资金深股通累计净流入达到82.93亿元。其中,北上资金对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抢筹引人注目,一周内深股通合计买入格力电器15.30亿元,买入美的集团10.37亿元。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在深港通开通前一周表示,深港通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吸引外资,而在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机构投资者进入。而到底哪些北上资金买走了这些个股,这些北上资金真正关注的又是什么?
所幸作为深交所上市股,深股通标的股遭调研后,均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披露,而《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梳理发现,外资机构在调研中,对格力与美的的海外市场,均极为关注。
24只个股
跻身深股通交易额TOP10
据同花顺数据,上周5个交易日内,登上深股通渠道买入金额前十榜的股票合计24只,其中,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洋河股份上榜5次,是上榜次数最多的股票。此外,五粮液上榜4次,上榜频次亦较高。此外,西山煤电、海康威视、平安银行均上榜3次。此外,白酒股泸州老窖及“妖股”万科A亦有1次上榜。
而在深股通买入金额方面,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均超过10亿元,深股通5个交易日内合计买入格力电器15.30亿元,买入美的集团10.37亿元。海康威视、五粮液、洋河股份紧随其后,分别被买入3.31亿元、3.30亿元和3.2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万科A虽只有1次上榜,但被买入金额亦破亿,达到1.34亿元。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发现,针对这24只股票,四季度以来,外资机构曾进行频繁地调研。四季度以来,机构调研上述24只上榜深股通标的股73次,而调研时间集中在11月份以后,其中60次调研发生在11月份以后,针对沪港通开闸的意味明显。
上述个股中,合计8只个股四季度以来受到外资机构调研。被调研次数最多的是信维通信,WIND数据显示,信维通信四季度以来合计被外资调研10次,其次是海康威视,四季度以来被外资机构调研5次。此外,三聚环保被外资机构2次。泸州老窖被调研2次,潍柴动力、京东方A、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各被调研1次。但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美的电器虽被调研仅1次,但均属外资机构组团调研,规模较大。
格力电器被外资买入额最多
吸引83家外资登门拜访
据WIND数据,深股通5个交易日内合计买入格力电器15.30亿元,净买入14.62亿元,是北上资金5日内买入最多的一只个股。与如此大额买入相对应的是,此前外资机构在调研方面对格力做足了功课。
据深交所互动易数据,83家外资机构11月2日至11月21日调研了格力电器,而这一轮调研的参与者,全部为外资机构。
对照最新QFII投资者列表,83家外资机构中包含万金全球、普信国际公司、铭基国际投资公司、韩国投资公司、天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QFII机构。
调研内容中可见,外资机构所提的问题较国内机构较为简短,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对空调业是否有影响、今年去库存的情况、今年空调的销售情况、北方煤改电项目的规模多大、公司以后的派息和分红有哪些计划、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有哪些影响、公司产品如果出现涨价主要会基于什么原因考虑、今年的新产品情况、空调的生产是否会有淡旺季之分、经销商的利润水平如何、销售返利政策是如何制定的等。
此外,外资还重点关注了部分出口、汇率相关问题:汇率市场的变化对公司有影响吗、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哪些地区、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在产品结构上的差别、今年公司的出口政策是否有进行调整。
对此,格力电器回应:“公司出口的产品遍布全球。出口的产品总体上比内销的产品落后,这主要是当地消费习惯决定的。”
美的集团最让外资着迷
104家外资组团调研
深股通5个交易日内合计买入美的集团10.37亿元,净买入8.10亿元,在上榜股票买入榜中排名第二位,而显而易见的是,北上资金的确是有备而来,在此前的调研中做足了准备。
美的集团10月31日至11月18日的这一轮调研中,有104家外资机构参与。除外资机构外,还可见华夏基金、天弘基金等知名公募基金公司和淡水泉、朱雀投资等知名私募。
调研中,有较多问题涉及电商。如公司今年“双11”销售业绩如何;公司在今年“双11”有什么不一样的举措吗;美的如何推进“互联网+”的转变。
此外,还有部分基本面问题,如美的今年以来的3起并购是如何考虑的,将来会产生什么协同效果;洗碗机在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公司有什么策略实现突破。
外资的确在上市公司全球市场拓展方面较为敏感,此轮调研的重点问题还有“美的集团在全球市场拓展方面如何考虑”。
对此,美的集团回应:设立美的国际总部,统筹规划海外自有品牌业务,推动外销业务模式以“OEM为主”向以“OBM为主”转变,组织形态由支持“中国出口”向支持“本地运营”转变;继续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完善海外管控体系及市场售后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自有品牌产品及市场团队,保障自主品牌稳步发展;扩大海外制造基地产品品类,推行供应链本地化,拉通产品事业部和海外分公司的业务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集团产品事业部对海外分公司的支持,提升成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