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实质性提速 IPO堰塞湖有望一年内疏通
发布时间:2016-11-21 13:45
证监会在11月18日再次核发了14家企业的上市批文。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11月证监会连续核发的第三批IPO批文,这也表明了证监会对IPO审核的实质性提速,虽然注册制改革的推行目前还没有时间表,但是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最终还是要实现,而实现这一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对目前IPO的存量企业进行消化。
证监会再核发14家企业
在证监会上周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没有曝出重磅信息时,证监会核发的批文就成了市场讨论的热点,市场会关注证监会又核发了多少家企业的首发上市,这些获得批文的准上市公司中有没有明星公司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以及证监会的审批速度。
11月18日,证监会又核发了14家企业的上市批文,其中上交所和深交所各7家企业获得批文,深交所中中小板为3家,创业板为4家。14家企业的筹资总额预计不超过64亿元。
在证监会发布了新股申购新规,新股申购不再冻结资金后,新股发行的利空被顺利解决。证监会核发的批文已经不再成为市场的利空,反而成为了投资者的利好。因为每次核发的新股都意味着只要有持股的投资者都可以免费进行申购,此次核发的14家企业就相当于又有14只彩票蓄势待发。
对于许多小散来说,只要幸运地中一签,就意味着能轻松获利数万元,按照目前监管层的发行速率,企业在获得IPO批文后,慢则一个月快则半个月内就能开始进行申购。11月21日开始申购的两只新股星源材质和湘油泵,就分别在10月14日和11月4日获得了IPO批文,而10月28日获得批文的桂发祥在11月8日就完成了申购并在11月18日正式登陆了深交所。
半个多月三批批文罕见
因为对市场没有冻结资金的影响,监管层IPO审核的提速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证监会在11月18日核发的14家企业也被认为是监管层IPO审核出现实质性提速的表现。因为这已经是11月的连续第三批IPO批文,而11月才刚过去2/3,这也预示着,11月出现第四批批文的可能性也是大概率存在的。
不过不管本月最终是否会出现第四批批文,仅半个多月就核发三批批文的速度也是近年来较为罕见的。
相比之下,10月证监会分别在10月14日和10月28日核发了两批批文,9月证监会分别在9月9日和9月23日核发了两批批文,8月证监会分别在8月5日和8月19日核发了两批批文,7月则没有批文,6月17日核发了一批,5月没有批文,3月和4月各核发了一批。
2015年7月监管层宣布暂停IPO审核,当时获得批文的28家企业也将暂缓发行,此后在当年11月重启并取消预先冻结资金的新股申购制度。虽然新股审核恢复正常,但是证监会的审核速度却并没有明显提速,一直到2016年3月25日才基本完成前面暂缓发行的28家公司的消化,核发了IPO重启后的首批批文。
从单月核发的批文数量对比上看,可以明显地发现,在2015年时监管层基本上保持着单月最多两批批文的效率,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16年10月,所以今年11月半个月就三批批文是实质性的突破,发行速度提速非常明显。
从单批批文的数量上也可以看出监管层的审核提速,证监会11月已经核发的三批批文中单批上市公司的数量分别为9家、15家和14家,其中11月11日核发的15家突破了单批14家的上限,而年初单批批文的上市公司数量还只是7家和13家。市场人士猜测,在未来单批核发的上市公司数量还将继续突破,恢复出现2015年单批20-30家的局面。
目的在于疏通IPO堰塞湖
证监会IPO审核速度提速明显是毋庸置疑的,而提速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快IPO存量排队企业的消化,缩短企业上市的排队时间。
目前证监会已经通过劝退的形式消化了一部分的排队企业,证监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2016年共有57家上市公司IPO被终止审查,其中大部分为在监管层的劝退效应下主动申请撤回的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包括业绩出现大幅下滑、报表项目异常变动、未能回复审核中提出的问题,但是显然这种形式是不够疏通IPO大量排队企业的。
据证监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10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90家,其中,已过会62家,未过会72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87家,中止审查企业41家。截至11月18日,证监会通过三批批文核发了38家企业首发批文,如果按照这个效率,不考虑增量的情况下,790家排队企业将能在21个月内消化完,也就是说在一年之内,排队企业将减少约一半,IPO堰塞湖也将出现疏通,当然以后单月的获批数量将大有可能超过38家。
所谓IPO堰塞湖,指的是虽然不断有新股上市,但是也不断有企业开始排队,排队企业比上市企业增长更快时,排队企业逐渐累积难以消化,最终导致一家企业排队上市要等三年的现状。2016年11月10日,证监会受理待审企业约700家,而实际上在2012年就保持着这种规模。
造成IPO堰塞湖的主因有两个,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源头上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新增排队企业逐年增加,另一个原因则因为出口流出迟缓。出口流出缓慢的原因首先有政策上的原因,比如此前有政策规定,财务过期的IPO企业要中止审查,更新财务数据后再重新排队,这导致很多企业上市进程放缓,不过很快监管层修改了这条中止审查的标准。
其次是IPO因为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几次停摆,数据显示我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已经出现了9次IPO停摆,最近一次就是在2015年7月开始的为了应对市场非理性下跌下的4个月停摆,2012年11月开始的那次停摆更是暂停了一年多,这也是形成IPO目前存量企业集聚的原因。
注册制推行前的铺垫
11月1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公开场合再次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注册制冷淡一年后,终于再次被公众谈起。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3年11月9日-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也是最高层首次提出我国资本市场要推行注册制。而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根据国务院部署,证监会很快成立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工作组,并完成了注册制改革方案的初稿提交国务院。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实质性进展。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授权决定,在决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授权对拟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开发行施行注册制度。此后证监会进一步解释称,两年期限指的是全国人大正式授权决定的实施期限,自决定施行日起起算。也就是决定的具体施行时间目前还并没有确定。
不管是推出沪港通和深港通,还是推行注册制改革,都是监管层希望我国证券市场向更成熟市场转变的表现,而注册制改革也将是我国证券市场最终发展的目标。就目前来看,推行注册制还需要市场足够稳定、投资者信心足够充足,在注册制来到之前,加快对存量企业的消化也是关键,一来减少企业上市融资的时间成本,二来可以更公平地对待这些排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