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02:26:07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国家文物局拨款抢救浙江廊桥 修复手艺人全省只剩两位
发布时间:2016-09-20 16:44

  中秋节当天,温州泰顺遭遇洪灾,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3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毁,还有多座古廊桥受损……“中国廊桥之乡”泰顺正承受着百年之痛。

  洪水过境后,古廊桥的抢修很快提上日程。温州人自发倡议、带头捐款、寻找木构件……重建“国宝”倒计时之际,大家的愿望出奇的一致:不能让百年廊桥成“遗梦”(详见本报连续报道)。

  想要重现古廊桥英姿,面临的难关还有很多,而最为关键的是,当然是廊桥传统营造技术。事实上,廊桥虽然在泰顺当地传承了几百年,但如今,能独立完成廊桥设计构造的手艺人,全省可能也只有两位。

  他们是一对师徒。91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和他的大徒弟——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家快。师傅年事已高,具体的重建工作,恐怕要落在43岁的徒弟身上。

  温州泰顺遭遇洪灾,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3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毁。

    最新进展

  重建的新廊桥算不算文物

  要看能找回多少“老料”

  昨天,泰顺县文物局确认,国家文物局已同意下拨首批文物抢救经费300万元,作为恢复被毁廊桥的启动资金。

  泰顺县文物局局长周咸俊说,目前,三座廊桥的木构件已基本找到,接下来,他们的首要任务,仍是寻找遗失的木构件。“有些木构件漂浮在飞云江上,有些沉在江底,要把它们打捞上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周咸俊说,打捞工作,至少还要持续一周时间,而首批抢救经费,也将主要还是用于支付人力的打捞、搬运费。

  这几天,为了修复廊桥,温州社会各界也在奔走呼吁。周咸俊说,他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对保护廊桥的热情,泰顺县已决定筹备“廊桥保护基金会”,确保收集到的善款全部用于廊桥的修复、保护、申遗等工作上。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三座桥梁始建或重建于明清年间,当时没有什么图纸留下来,但近十多年来,泰顺不论是官方和民间对廊桥开展的研究活动都比较多,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大,相关专家都对廊桥进行了充分的测量测绘,保留了很多的影像资料,另外,文物部门在做文物普查时,也保留下大量的详尽资料,只要有了这些数据和影像图,复原应该问题不大。

  昨天下午,泰顺县召集文化、住建、财政等部门,启动廊桥修复工作研究,同时邀请廊桥协会等民间机构共同参与,引导各界捐助修桥的热情,延续政府和民间在廊桥保护中形成的合力。

  不过,相关专家表示,目前来看,恢复廊桥的可能性很大,但修好后能否还算“文物”,就得看木构件能收集到多少,“其实,廊桥被称为‘国宝’,是因为它的每一根古木都是文物,如果用现在的新木代替,就没有意义了。”专家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组织专家,对打捞上来的木构件,“能用的,尽量用上去。”

  人物专访

  整个浙江,能独力完成廊桥修复的手艺人可能只剩两位

  泰顺廊桥传承人曾家快:重建国宝,义不容辞

  如今会造廊桥的人几乎绝迹

  曾家快皮肤黝黑、身材结实,嘴唇厚厚的,性格内向话不多。

  18岁那年,曾家快开始学做木匠,用他的话说,这是祖传的行当。“爷爷是木匠,父亲也是。”曾家快说。

  但是,想要从一名普通的木匠师傅,成为修造廊桥的大师傅,并不容易。“一般做家具、床等木工,我们称为‘小木匠’,这些人是学不来修造廊桥技术的;只有造了多年的房子、庙宇的‘大木匠’,才有机会学造廊桥的本事。”曾家快说,早些年在泰顺,修廊桥的师傅十分受人尊重,“除了教书的先生,就数我们了。”

  曾家快在做了12年“大木匠”后,开始钻研泰顺随处可见的廊桥。

  事实上,曾家快学习廊桥的另一方面原因,正是看到当地会造廊桥的工匠越来越少。毕竟,这门技术难学,活又不多,几乎挣不到钱。“经常有人造房子,不可能经常有人要造廊桥。”慢慢的,这门手艺几近失传。

  曾家快说,对于这样的状况,他打心眼里感到惋惜,从而想着要传承这门技艺。

  这位廊桥传承人能用斧头剥鸡蛋

  在泰顺,现存宋至明清时期的廊桥一共32座,这些廊桥实用美观,表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造桥技艺。

  曾家快开始钻研廊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测量每座古廊桥的各项数据。包括桥长、桥高、主梁,甚至每一块主要木构件的厚度。泰顺地处山区,10多年前,交通还不是很便利。曾家快几乎靠着两条腿,访遍了所有的古廊桥,一毫米一毫米测出了古廊桥的各项数据。

  这些数据,现在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曾家快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木匠手艺。他自创了一项“独门绝技”——用一把5斤多重的斧头,把煮熟鸡蛋的蛋壳剥掉,且不弄伤里面的蛋白。在曾家快看来,廊桥看似庞大,实则需要每一根细小木块的作用力,“能用斧头剥鸡蛋,才能手工造廊桥。”曾家快说。

  每个构件与原图比对,是繁复工作

  2004年,曾家快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为师傅。他说,跟他一起拜师的,还有几人,但如今依然坚持廊桥修造工作的,只有他一个人。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已为人师的曾家快身上。多年前,他收了3个徒弟,但如今,真正跟他一起修造廊桥的,只有一人。

  2009年6月,文化部命名董直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本证书也成了董直机最为珍视的礼物。 人民网 图一位中国非遗中心的负责人曾直言,“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艺传承人数量的锐减,这可能会导致技艺失传。”

  曾家快说,修造廊桥除了能吃得了苦,更要耐得住寂寞,还要一些天分。也正因如此,真正能学会修造廊桥的,只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在当前闽浙两省,掌握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绳木匠仅4人,其中福建2人,浙江2人,且大都已年逾古稀,真正能“操刀”的,或仅曾家快一人。

  此前已有专家说过,重建一座廊桥,比新造难度更大。目前暂定的方案是,参照文物部门之前测绘每座廊桥的数据和影像,以旧还旧。毕竟不是所有的构件都能找到了,缺损的部分,主要是小构件和瓦片,需要找到替代品,“光是对找到的每个构件进行原图比对,就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

  曾家快说,新造一座廊桥大约需要8个月时间,如果是重建被冲毁的古廊桥,可能需要的时间要多得多。(原题为《国家文物局:先拨300万抢救经费 廊桥技艺传承人:出手义不容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