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生儿或达36万 北京年内助产床位将增千张
发布时间:2016-09-08 08:24
京华时报制图杨佳宁
昨天,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北京市分娩量预计突破30万。为应对这些情况,北京今年将增千张助产床位,可多承载6万分娩量,本月底前,各公立助产机构还需将具有增床空间的特需病房统一调整为普通病房。此外,为保证每位孕产妇建档,还将实施兜底保障建档措施。
□近期保障
关键词 建档
各区需监测建册建档
为应对挑战,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增加助产服务资源的通知》。
针对孕妇建档难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各区要对孕妇社区建册和产科建档情况进行监测,制定《产科建档应急预案》,实施调度,合理调整助产机构服务资源。其次,提出孕妇建档兜底保障措施,在市、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孕妇建档服务中心,针对辖区建档困难孕妇,先由建册社区按照网格化对接关系协调解决,仍有困难者,逐级报区、市孕妇建档服务中心协调解决,保障每位孕妇建档。
再次,严格执行孕妇分级建档,将三级助产机构高危孕妇建档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
关键词 产妇
提高孕前检查覆盖率
针对高危孕产妇增加的问题,《通知》提出,加强高危妊娠管理。畅通危重孕产妇转诊绿色通道,做好多学科会诊、用血和抢救工作。增强孕产服务能力。加强助产岗位培训,提升助产服务技能;合理控制剖宫产率,提高床位使用率。
此外,要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开展孕产期保健知识与政策宣传,加强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预防和减少孕产期危险因素发生;大力推进婚检、婚登、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便民服务;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率,做好再生育服务咨询,对高危妊娠及不宜妊娠情况充分做好风险告知,引导大家理智确定生育计划。
关键词 产床
特需病房调整为普通
《通知》提出,通过三个渠道增加逾1000张产科床位,预计多承载6万分娩量。其中,市属助产机构将增加产科床位340张左右。
本月底前,各公立助产机构将具有增床空间的特需病房统一调整为普通病房。财政部门对调整关闭的特需病房和科室间调整增加的产科床位给予经费补贴,目前北京妇产医院已进行调整。
此外,有关医疗机构通过通过合作租赁、购买等方式扩增服务资源。此外,还拟增加800名助产人员。
□中长期保障
关键词 医院
北京妇产医院启动异地新建
《通知》还提出了中长期措施,首先是通过购买等方式,重点规划开放产科床位,扩增服务资源。其次,充分利用民营机构床位资源。
此外,建立妇幼健康价格及生育保险调节机制。市发展改革部门将产科医疗服务价格优先纳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整计划,完善收费标准;市人力社保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北京市生育保险相关政策,落实好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待遇。
最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妇幼保健院(北京妇产医院)启动异地新建项目,扩大市级妇幼保健院服务规模。各区加强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功能核心区应利用存量资源及合作购买等方式增加妇幼保健院的服务规模,其他各区优先安排区妇幼保健院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扩增服务规模,改善服务环境,满足群众妇幼健康服务需求。
□追问
千张床位是否够用?
多载6万分娩量,已满足需求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耿玉田介绍,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后,头胎的比例和二胎的比例发生变化,从目前的建册数量来看,平均每月在3万左右,2016年3月份,已经达到了3.6万。此前北京市助产机构能够承载的分娩量是在26万到28万之间,达到一定的极限时能够承纳30万。
根据预测,今年北京常住人口新生儿的年出生量将超过30万,达到30万—36万之间,因此需要增加床位。目前的产科床位是4907张,增加1000张已满足需求。
妇产医院新建在哪?
选址定在五环外,床位达千张
市卫生计生委老年与妇幼健康服务处处长郗淑燕表示,北京妇产医院目前在全市是唯一的一家专科助产机构,但该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孕妇的分娩需求,所以在中长期计划中,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妇产医院准备异地新建,以扩大助产资源,扩大助产的床位,大概是1000张,来满足孕产妇分娩的需求。“目前还处在选址阶段,位置在五环外。”
如何确保孕妇便捷?
已健全沟通机制,可系统查询
郗淑燕表示,市卫计委在年初时建立健全了信息沟通机制,在北京市妇幼信息网上建立了信息运转系统。“所有助产机构都可以及时看到各机构的空档信息。利用这个信息网,每个社区和二级助产机构可根据建档情况,有序引导对接关系里的机构,给孕妇进行有序指引。避免孕妇少走路。”
出现高危可否转诊?
可通过转诊网络,进顶级机构
郗淑燕表示,孕妇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因素,因此,北京市建立了高危孕产妇的转诊网络。北京市设立了13家危重孕产妇的助产中心,这些助产中心都是北京市顶级的助产机构,比如北大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它们是市里的抢救中心。“所以我们鼓励没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在二级助产机构建档分娩,一旦发生高危因素可随时按照转诊网络向上转。”
京华时报记者马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