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12:26:30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81岁项马成 独行侠骑单车走天下 20年时间游遍全中国
发布时间:2016-09-01 10:59

81岁独行侠骑单车走天下 20年时间游遍全中国

  如果不出远门,项马成就一早出门在家附近骑,远点120公里,近点80公里。

  运动和不运动究竟有啥区别?日久见真经!一位80多岁的老人,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却几乎每天骑着车在外面“游荡”,每年都会安排一两次长达数月的长途骑行,其它时间就在家周边“早出晚归”。20年来,他和爱车的足迹早已遍及国内各个省份,总行程也已达100多万公里。更让他得意的是,因为这么多年的运动,已是耄耋之年体力却保持得比许多年轻人都要好。他,就是“闲不住”的项马成。

  生活中,项马成还是个微信达人,每天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拿手机刷朋友圈,更新心情状态,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在微信上说,“人的一生真的很短,趁着身体还行,抓紧去更多的地方。如果有可能,将来还想骑出国门去。”

  退休后开始当独行侠

  20年几乎骑遍全中国

  “上个月,我刚完成了新疆的骑行回来,今年还准备去海南骑行,受中华全国骑游总部的邀请,要去参加当地的活动。”项马成是浙江兰溪市人,家就住在兰溪枣树小学对面的塑料厂宿舍,因为骑行,他的名字当地很多人都知道。

  说起与自行车结缘,那还是小时候的事情。解放前,项马成家中比较穷,13岁时,他离家去丽水一家中药店当学徒。店老板有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儿子,干活之余就成了他要好的伙伴。16岁那年,这位小伙伴买了辆新自行车,于是把旧的那辆进口自行车送给了项马成。虽然是辆旧车,项马成却如获至宝,之后很快学会了骑车,同时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以后能骑着自行车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1996年,61岁的项马成从中药厂退休了,也开启了他的骑游梦想。退休后第一站选择的是向往已久的内蒙古大草原,之后每年至少远行一次,短途出行两次,如今足迹已遍及国内所有省份。

  多数人长途骑行会选择找个搭档,方便路上相互照顾,而项马成从来都是独自上路。“每次出远门都要好几个月,年纪轻的一般没这时间,年纪大的多数吃不消,所以只能独行了。”

  刚开始独自骑行时,家里人坚决反对,毕竟已是这么大岁数。但他依旧坚持,加上这些年骑下来除了遇到路上扎破轮胎,也没碰到其它什么意外。最后老伴和两个儿子也拿他没辙,就遂了他的心愿。

  微信写心情刷朋友圈

  生活和年轻人一样潮

  项马成有两本笔记本,那是他的宝贝,是他百万里骑行的真实见证。每次出远门长途骑行,行李中一定会放一本笔记本。每到一处,都要请当地的政府部门或者旅店、餐馆在上面盖章。现在,笔记本上已经盖了数百个章,许多印章下面还附着各种祝福语。

  今年的新疆之行,项马成是5月2日从兰溪出发的,由东向西一路骑行,经过西宁,骑行丝绸之路后一直到新疆,然后返回,于8月初到达兰溪家中,途经十多个省份,来回骑行了8千公里左右。

  几个月的骑行没发生过意外,但一路上遇到了许多热心人,宾馆老板有时会免去他的住宿费,还有很多人请他吃饭。回来后,他就在微信上向他们报平安和致谢意。“最让我高兴的是,很多年轻人看到我这么大年纪又是一个人骑行,都很佩服我,要加我为好朋友,这次我的微信圈扩大了不少。”

  项马成的微信朋友圈里现在已有三四百号人,他说学用微信是前年的事,因为很多年轻人都在用,自己也不能落伍。更何况微信对自己真的很有用,虽然项马成的身体很好,视力很好,但是有点耳背。

  “刚开始时还真有点难,我从小没上过学,就靠在中药店里当学徒时认识了一些字,所以很多字都不会写,回复的速度就很慢,一些通过‘摇一摇’结交的朋友就受不了,很快把我删了。”而现在早已用得很熟练了,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项马成会拿手机刷朋友圈,更新心情状态,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候一些字写不出来,我就会用同音字去代替。”

  骑行了这么多年,除了看一路美景,也锻炼出了一个好身体。在他的微信上,写着这样的感言:对自己好一点,因为人生很短;对朋友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碰得到。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短得来不及享受美好年华,就已经到迟暮之年。所以老年人也要坚持锻炼,保持一个良好身体状态,更好地去享受生活。”项马成说,自己的退休金全用在了骑行上,因为骑出了点名气,一些企业有时也会给点赞助,“趁着身体还行,抓紧去更多的地方。如果有可能,将来还想骑出国门去。”

  但他也清楚,对一个高龄老人来说,今天料不到明天事。他的家里保存着两本证书,一本是志愿捐献角膜荣誉证书,另一本是志愿捐献遗体证书,“这样以后我的眼睛还能看世界”。(记者 杨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