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12:25:41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聚焦京津冀人才流动:从扎堆北漂到三地开花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6-08-11 08:38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孙媛选择回到家乡天津工作,对她来说,这个想法早在开始找工作时就已经有了。

  与越来越多离开北京的同学相似,她觉得,“这个城市不太适宜居住,没有我想要的生活。在北京,每个月可能要花工资的一半用于衣食住行,这里生活节奏太快,我找不到归属感。”

  2014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第八条明确指出:“研究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创新人才工作服务发展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探索。”

  如今,“离开北上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随着京津冀新人才政策的施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务实地考虑,作出合理的择业居住选择。

  京津冀毕业生扎堆首都趋势放缓 “买不起房”成主要原因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6月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

  从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北京的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明显放缓,从2013年3.7%的增速,降低到2014年的2%。2015年,北京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较2014年仅增加了0.5%。首都人口正呈现出往外扩散的趋势。

  5月12日,2016年京津冀(河北)人才交流大会在石家庄举行,这场由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河北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北方人才市场等单位承办的交流会为求职者提供了约40家百强企业,吸引了2.5万人入场求职。

  来自河北的王嘉今年找到了石家庄一家专科学校的教师职位,“石家庄是我的家乡,本地工作对我更有吸引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河北籍毕业生,愿意回到河北发展。对于许多津冀地区的毕业生来讲,“扎堆首都”不再是他们主要的就业选择。

  “我期待京津冀的人才一体化机制,能够在外地应届生的住房问题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王嘉说,“经济、政治、人才资源的共享对我们本地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看到同学在求职中遭遇住房难题,“希望以后别再为住房问题而发愁了”。他也知道这只是一个“空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没有户口,买不起房”已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避开北京的首要原因。

  持续攀升的高房价难免让许多想在北京工作的人望而却步。根据20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建设蓝皮书: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的数据,在所有被调查的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中,60%的被调查者表示未来会离开北京;将近八成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35岁之前离开。

  来自保定的李雪今年刚刚硕士毕业,她对比京津冀三地的房价后发现,“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后房价上涨了很多,但目前保定市中心还是一万多一平方米,相对北京天津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未来她将家乡视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城市之一。

  除了逃避房价压力,有的毕业生将目光投射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受地域限制的影响相对较小。

  来自兰州大学的刘实在2015年毕业后进入了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北方大区工作,这家国企原总部位于北京,在2014年迁至天津。入职后,除了对薪资和待遇感到满意外,他还发现这家作为为数不多的位于天津的央企,和普通的央企不一样,年轻人居多,35岁以下占到了80%,“所以上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而孙媛最终进入了天津的一家国企,除了对北京生活质量的考虑,她更注重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因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公司将参与修建天津的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属于朝阳企业,未来还挺有前景的。”她说。

  京津冀众创空间超过300家 创业或成未来协同发展新动力

  “京津冀一体化”和“双创热”不断碰撞,激发了协同发展创新的火花,也成为许多人才发展的新选择。

  此前,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曾表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是当今创新发展的普遍规律。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有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优势,河北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需求,协同创新,将产生1+1+1>3的效应。

  以天津市为例,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业的发展,天津产业结构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各类创新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巨人正逐渐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据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贸发局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京津冀众创空间超过300家,服务企业和团队数量超过1.5万家。

  2014年毕业的小曼和胡露,在天津创办了一个文化创意工作室。小曼说出了选择这里的原因,“因为长年在津求学,回老家很难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北京的生活压力又太大,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创业初期,他们的工作室坐落在母校南开大学的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内。在一年之内,团队的其中一间工作室从学校的青创园转移到了天津的“五大道”街区,以挖掘天津的洋楼文化。

  “最初公司没三证,无法签合同开发票,项目很少,几乎没盈利,倒是有一些政府创业奖金的支持。”胡露说,去年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启动资金和场地两大难题。做项目的经验和口碑好了以后,公司目前已步入正轨。

  南开大学的众创空间是京津冀经济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天津近几年成型较早的众创空间,南开创业基地已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了项目孵化平台和创业帮助。

  去年与小曼等人一同“扎根”的,还有许多主营App客户端开发、新媒体产品、3D打印等项目的团队。但由于众创空间遍地开花,服务同质化、资源分散、单一机构服务能力无法覆盖各个领域等问题日益突出。

  7月9日,京津冀地区首个跨区域众创联盟组织“京津冀众创联盟”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揭牌,京津冀三地57家双创机构和企业加盟。

  “从传统角度来看,招商引资主要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但在新经济形势下,仅有政策还不够,还需要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郑伟铭说。

  人才引进政策助力跨区域人才回流

  正如郑伟铭所说,信息技术、装备制造、金融后台、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产业,都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圈中津、冀两地承接的重点。

  被称为“睡城”的河北小镇燕郊,让在2014年回家开店的海蓝感受到了近年来明显的变化。

  早在2005年年底,海蓝就辞去了山东一家眼科医院的稳定工作,执意来到北京“闯一闯”,在一家连锁眼镜店一干就是9年。

  她心中一直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眼镜店,但因为北京房租太高耽搁了下来。像大部分“北漂”一样,她在燕郊安家后,心中这颗创业的种子终于落地发芽。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之所以选择创业,一方面是因为燕郊作为许多“北漂”青年安家的地方,是个新兴的小城,商业还不是很完善,比较适合创业;另一方面,随着燕郊消费环境的改善,人们也慢慢地有了一种归属感,更愿意在这边消费,而不是白天去北京上班,晚上回来睡觉。

  “凸显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如果光在北京做工作,不是京津冀一体化最理想的蓝图框架。”新常态智库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据悉,近几年,河北省内进驻高校的社会招聘单位,主要覆盖IT电子行业、医疗教育行业、金融行业等行业,机械行业的企业招聘量成下降趋势,其中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互联网+”、生物科技类等企业将对人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职能定位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7月中旬,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给予经费补贴、发放安家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等措施激发人才活力。为了深化拓展“名校英才入冀”计划,吸引名校毕业生到河北省工作,河北省市财政5年内还将为符合条件的英才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房租补助。

  “近几年毕业生在择业上,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院校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而是更关注今后的发展前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称,“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受地域限制的影响较小。”

  就在一年前,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进河北”活动中,87家央企负责人齐聚保定,与河北省政府对接。“河北的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这对我们应届生来讲,无疑是个好消息。”王嘉说。

  同样毕业于河北高校的王心悦对天津也充满兴趣,“天津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我落户”。

  “目前,落户天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毕业两年内,只需要走应届毕业生通道就可以办落户;毕业两年以上,需要走人才引进通道。”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区别于普通人的积分落户政策,拥有高学历或者中级以上职称的外地人才可以直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落户。

  今年,天津市滨海新区还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计划,推动北京中关村创新政策、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向滨海新区延伸流动。具体的人才落户及房租补贴等具体措施即将出台,其中,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员工还能享受“就业即落户”的待遇。

  天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天津每个区都推出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承载平台,如天津东丽区引进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属的事业单位;静海区还规划建设了团泊湖健康产业园,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健康产业基地”。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给了想来天津闯荡的人才很好的机会,而对本地人来说,我们就需要以更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外地涌入的竞争,才能不断前进。”来自天津的应届毕业生王虹表示。

  而工作室步入正轨的小曼也抱着积极心态展望未来,“人才体制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进程,相信随着京津冀的一体化,业内的资源也一定会随着人才的流动走向整合”。(记者 傅晓羚 江山 实习生 姚晓岚)

  (文中海蓝、小曼、胡露均为化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