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5:45:26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农业频道 > 热点

春耕里有哪些“高新尖”—春耕时节看我国农业科技之变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2 17:34    点击量:1032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题:春耕里有哪些“高新尖”——春耕时节看我国农业科技之变

  新华社记者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在明媚的春光里,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与传统的老乡面朝黄土背朝天春耕场景相比,如今的全国春耕中,各种高、新、尖端农业技术、机械不断涌现,广袤的大地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鲜变化。

  旱地点播、机械育秧、无人机助农:现代农业“机器帮忙”

  春稻插秧季节即将到来。在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当农户们都在忙着放水、整地,53岁的种粮大户张明勤却并不着急。老张新买了2台水稻点播机,借助这种新机器,可以实现水稻的直接旱地点种,不但省工省水,而且效率大为提高。

  “传统插秧每亩地人工要330块钱,水费也得100元;用点播机可以实现‘旱作水管’,插秧人工费全省了,水费也能省下50元,每亩地成本能节省三四百元。”张明勤说。

  如今,围绕着小小一株水稻而研发的新农技可真不少。在鱼米之乡的湖南省,省农委在全省11个点推广全新机械化育秧模式。

  育秧时,先将浸泡过的种子放入脱水机甩干,然后进入播种流水线,机器自动将种子均匀排列并压制成秧盘,随后将秧盘移入催芽室进行精准控温控湿。两天后种子发芽时,再将它们放入大棚进行最后的培育。

  “全程机械化育秧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但今年更先进,关键在于新增了一个催芽室。以前没有催芽室,条件好的就放到大棚;条件不好的,要么挖洞烧草,要么用浴霸加温。”岳阳市华容县铭泰米业总经理潘平华说,催芽室精准控制温湿度,大大缩短时间,提高发芽率。

  新技术大大提高农业效率。这其中,无人机在农业领域频频现身,越来越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在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船形村,64岁的农民章爱国因为爱琢磨、动手能力强,被乡亲们称为“诸葛章”。老章经营着一个规模2000多亩的水稻种植合作社。他最得意的是,自己改装和制造了10架农用无人机。

  “田要种得好,机器要帮忙。”老章说,以前一人一天最多只能给5亩地打药,现在无人机一天可以作业300亩,不仅植保效果好,老乡也不必那么辛苦了。

  精准施肥、智能微喷:生态农业“节”字优先

  吹面不寒杨柳风。对于冬小麦农区而言,这个季节如果没有病虫害或者干旱,就开启了春闲模式:因为当地冬小麦播种时通常采取一次性施肥方式,把氮磷钾肥一次性上足,即“一炮轰”。

  然而今年,在河南省鹿邑县丘集乡张楼村,当地农民采取新方法精准施肥。比如每亩地100斤尿素(氮肥),以前农民种地时把氮磷钾肥料全部施完;现在是种地时把磷钾肥一次性施完,尿素只上70斤,剩下的30斤留做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

  “近年来国家提出‘化肥零增长行动’,我们开始向精准施肥转变了。”鹿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宋烈运说,精准施肥后,成穗数、粒重会增加,肥料效率提高,对土壤和水体污染也有所减少。

  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大水漫灌问题一直突出。但在黑龙江农区,因为有了当地人称之为“线头”的智能灌溉系统,这一问题有所缓解。

  “‘线头’就是智能微喷头。棚内育秧时,根据室内温湿度和通风情况,喷头就会自动均匀地为秧苗洒水,实现节水灌溉。”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现代农业高标准水稻生产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李富强和张洪波正在劳作,旁边的大棚棚顶吊着密密麻麻的“线头”。

  “以前给秧苗洒水,都是提着水桶、用水瓢凭感觉往上撇水,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现在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精准度!”李富强说。

  秸秆生化制肥、养殖废弃物走俏:循环农业打造“闭合农场”

  早春3月,尽管黑土地上还有厚厚的积雪和冻土,但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东兴村的一块玉米田里,一辆秸秆粉碎机一边“破土前行”,一边“吐出”壮观的秸秆粉碎物。

  “往年3月,东北黑土地冻土很厚,农机不能下地作业,但这台经过改装的秸秆粉碎机不但实现冻土时候下地作业,还能使秸秆还田,让春耕整地大大提前。”海伦市农业局局长韩英超说。

  农作物秸秆是困扰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和秸秆有关的农机和技术使农田废弃物循环起来。除了秸秆粉碎机,秸秆生化处理制肥机也让很多种田大户眼前一亮。

  “我们这里种了3000亩烟叶,每年剩余的废叶秸秆可以生产230吨有机肥。”湖南长沙宁乡县喻家坳乡高田村烟叶合作社理事长谢旭东说,通过秸秆生化处理制肥机生产的有机肥,颇受种粮大户欢迎。

  “这种机器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成制肥所必需的颗粒,然后添加有益菌种,经过发酵扩繁后制成肥料。”湖南乐农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元说。

  养殖业的动物粪便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如何变废为宝,打造“闭合农场”,是很多新农人一直琢磨的事情。

  在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万亩有机杂粮基地,积雪覆盖着几十个“小山包”,用铁锹把雪扒开后,一股发酵味扑鼻而来。在村支书吴彦龙眼中,这些从养殖场买来、“捂”了一冬天的粪肥,就是掺了黑土的金子。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前些年没人要的‘臭大粪’又‘吃香了’!”老吴说,今年打算通过施粪肥来种有机杂粮。“农业也得重视‘供给侧’,我们希望少种大路货,多种老百姓喜欢的产品,这样农民钱袋子才能鼓起来。”吴彦龙说。(记者于文静、王宇、张兴军、周勉、王建)(完)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