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渔业物联网建设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29 12:19 点击量:930 大
中
小
“十二五”以来,天津市认真落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部署,把发展渔业信息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都市型渔业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大成效。
渔业生产主要包括养殖、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追溯等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环节的不同控制点进行监控、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系统管理,从而实现渔业各环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流畅,提高整个渔业生产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一、智能养殖监控系统。天津市目前已有68家水产养殖企业安装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部分可实现池塘增氧自动或远程控制,其中:工厂化养殖31家、池塘养殖37家,主要分布在西青区、武清区、蓟县、滨海新区等区县。应用在工厂化养殖车间11万平方米、池塘养殖4.8万亩,安装水质在线监控系统200余套、视频监控系统110套。主要监测指标为pH值、温度、盐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其中58个天津市渔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单位,全部安装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统一设计、统一安装、统一维护。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从无到有,在短期内得到快速的发展,渔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水生动物远程诊断系统。利用系统对病患水生动物原始信息进行采集,把采集到的信息和系统自带的海淡水水生动物典型病例的图谱进行比对,得出初步的诊断,并由指定的专家给出规范的诊疗方法。目前该项目已在我市建设1个市级中心站和42个分站。硬件上主要配备显示设备、图像采集卡、显微镜;软件上全部配备远程会诊系统软件(网络版)和加密狗。具备辅助诊断、区域会诊、规范用药控制、电子病历管理、统计分析、信息互动、网络疫情测报及统计等7大功能。水生动物疫病远程监控、会诊系统的建设,规范了水生动物疫病检测方法,实现了对水生动物疫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建立起我市水生动物疫病会诊专家信息库,以便用户查询和咨询;建立了我市水生动物疫病病历档案和养殖安全用药管理档案,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搭建实名可追溯系统,建立“天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从养殖产地源头到市场销售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监管体系,实现产地和市场无缝安全对接。生产环节中,在全市选择29家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和具代表性的养殖单位,实施从产地环境要求、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卫生管理、病害防治、投入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与监管,实行水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运输环节中,扶持组建了2个示范生产基地水产品直运车队,制订了《无公害鲜活水产品安全运输操作要点》。由养殖企业直接将出池的水产品运输至销售点,使水产品及时、安全的由示范生产基地运输至市场,保证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销售环节中,建立了4种质量安全可追溯水产品对接市场方式可追溯水产品专卖店(点)9个,制订了《可追溯水产品安全销售管理注意事项》。建立了现场触摸屏查询系统(或扫描枪)、网站查询系统和手机短信查询系统等3种实名可追溯方式。
四、天津市渔业物联网水产养殖基础信息数据库。天津市渔业物联网水产养殖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与示范,将通过中心服务器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我市各个园区现有的自动化养殖设施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监管平台。该数据库目前建在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其中各组成部分都充分体现系统集成的思想,符合总体规划及长远发展,设计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保证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将尽最大可能保持用户现有网络系统与应用系统,可与现有应用系统或将来的应用系统结合,实现多方统一管理功能。该数据库的建立将有效提高我市渔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现代渔业养殖管理水平,加强渔业主管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对渔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人才和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依托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渔业机械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农学院等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提供农业物联网技术支持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其中,天津农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集约化水产养殖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获得201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近年来通过开展培训、展览会、科普知识等活动,不断加大对渔业物联网理念、实践和先进经验的宣传力度,渔业物联网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形成了渔业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