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08:20:11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全国流动人口3.76亿 十年间增长近70% 人口流向了哪里?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8 10:20    点击量:859    

  全国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人口流向了哪里?(透过“七人普”看变化①)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于近日发布。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除了人口总量变动这样的“宏大”数据,区域人口、家庭人口、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形态特征等分类信息同样受到广泛关注,传递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信号。本报今起连续推出“透过‘七人普’看变化”报道,围绕“七人普”部分数据展开分析,探讨人口变动背后的原因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编 者

  广东是人口第一大省,江浙人口增加也很多——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31省区市最新人口版图呈现在大家面前,并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哪个省份最“年轻”?哪个省份劳动力最充足?哪些省份吸引人?哪些省份要留人……人口数据背后,释放着丰富多样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31省区市的人口版图和流动趋势。

  数量

  广东人口最多,山东次之

  广东和山东人口最多,人口均超过1亿。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35.09%。

  人口流动 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现象普遍

  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从流向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年龄结构

  西藏最“年轻”

  西藏0-14岁人口比重为24.53%,为全国最高。

  性别结构

  东北女多男少

  吉林(99.69)和辽宁(99.7)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黑龙江以100.35紧随其后。

  受教育程度

  北京“学历”最高

  北京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41980人,为全国最高。

  各省人口之“最”引人关注

  ——广东人口最多,西藏最“年轻”,北京“学历”最高,吉林、辽宁女多男少

  数量、结构、素质等是人口的基本范畴。围绕这些方面,全国省区市的人口之“最”也纷纷出炉。

  看数量,广东人口最多,总量为126012510人;山东次之,为101527453人。这也是全国人口超过1亿的2个省份。

  目前人口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000万人至500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有3个。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即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五省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35.09%。

  看年龄结构,西藏最“年轻”。数据显示,西藏0—14岁人口比重为24.53%,全国最高;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52%,全国最低;除西藏(5.67%)外,其他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

  从全国水平来看,0—14岁人口比重为17.95%,与2010年相比上升1.3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在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看性别结构,东北女多男少,广东、海南、西藏男多女少情况突出。

  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分别是吉林(99.69)和辽宁(99.7),意味着这两个省份女多男少;黑龙江以100.35紧随其后。东北三省性别比均低于全国总人口性别比105.07。全国人口性别比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海南和西藏,都在110以上。

  看人口素质,北京“学历”最高。北京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41980人,为全国最高,其后分别为上海、天津;北京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64年,也是全国最高,上海、天津同样紧随其后。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人口数据背后,传递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号。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看来,整理、分析和开发、利用人口数据,是各地都要做好的一项工作。比如围绕当前社会较为突出的“一老一小”问题,可结合当地人口实际提前谋划,推动社会“适老化”改造,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等,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人口流动规模更大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未来城乡之间还将呈现大迁移大流动的基本格局

  在拥有逾14亿人口的中国,每年的人口迁徙流动规模庞大。人口流向哪儿了?有哪些趋势性特征?

  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分省份看,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其中广东增加超2170万人。

  “从流向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

  刘向东认为,人口流向背后首要的动力是地区的经济活跃度。有没有好的产业、优质的就业机会,能否带来较好的收入,是影响人口迁徙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宜业还要宜居,医疗、教育、生活环境品质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选择。“可以看到,许多城市不仅积极发展产业,也致力于打造优质生活圈,改善民生,这正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留住人才的需要。”刘向东说。

  从城乡发展来看,人口流动也与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认为,人口迁移流动是城镇化率从2010年到2020年相继冲上50%和60%大关的主推进力,广东省由此继续成为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看,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可突破65%的城镇化率,城乡之间还将呈现出大迁移大流动的基本格局。”翟振武说。

  面向未来谋产业聚人才

  ——人口流入流出,人才的集聚等处在动态过程中,各地需因地制宜,并将人口红利进一步转化为人才红利

  人口迁徙流动的同时,也有地区呈现人口净流出的态势,进一步引发关于“地区如何留住人”的讨论。

  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常住人口为9851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1101万人,在全国的占比也由2010年的8.18%降至6.98%,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解释,东北人口呈现明显减少趋势,主要是长期低生育水平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和人口净流出双重因素叠加所导致。这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东北在中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不少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美都有这种现象。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这提醒各地要靠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来留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刘向东说。人口流入流出,人才的集聚效应等都处在动态过程之中,不同地区也面临着不同的考验。“对人口流入较少或经济活跃度不足的地区,要关注产业结构,看是否有调整转型的空间;而对于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则要关注并着力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更好地承担起经济和人才集聚的功能。”

  对全国各地而言,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将人口红利进一步转化为人才红利。“提高人口素质,让更多人有成长成才的机会,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刘向东说。(记者 李 婕)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