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守候”一辈子,九旬“守宅奶奶”义务讲党史传火种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3 11:19 点击量:560 大
中
小
林翠娥在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画写下名字。受访者供图
几根梁柱,顶起的既是原中共浙皖特委所在地,也是一位老人的家。
浙皖交界地,福岭山村,老屋墙上沉积着时光的痕迹:80多年前,革命烈火曾在此熊熊燃烧。
嫁入福岭山,走过新旧两个社会,93岁的林翠娥珍藏着红军留下的老物件,怀着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固执又孤单地坚守在此,向远方传递着山里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38年来,听过她义务讲解的不下10万人次。
她单薄佝偻的身体,站在这山村中,好像一帧静止画面。
一座山,一处老宅,一位九旬老人,四代人。
天井下的故事
“这是我的家,我结婚时就住在这里。”林翠娥指着边房说。
浙江省开化县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山高路陡,地势险要。隶属于中共皖浙赣省委的浙皖特委曾在此成立,办公场所就设在林翠娥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宅。林翠娥家兄弟亲戚10余人曾同住于此,后来相继搬走,只留下夫妻二人。
木结构老宅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墙上“红军政宣”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走进厅堂,正上方挂着浙江省委原书记铁瑛所书“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牌匾,下方悬挂着赵礼生和邱老金两位革命先烈的画像。
开化党史资料记载,1936年4月,开婺休中心县委由长虹库坑转移到何田福岭山,由此拉开福岭山革命斗争序曲。1936年7月,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以及熊刚、刘毓标率皖浙赣独立团从休宁石屋坑、里广山来到福岭山,同年8月13日,中共浙皖特委在福岭山成立。
这是中共皖浙赣省委下属的五个特委之一,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浙江成立的第一个地市级党组织。中共开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也同时成立,是浙江省最早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当时南方八省坚持斗争时间最久的红色根据地,在南方三年游击斗争史上辉煌无两。
1953年,25岁的林翠娥与从部队复员、在邮电所工作的江光银结为夫妻,从此留在福岭山。山中生活平凡清简,发生在这个家里的故事,成为她最深切的记挂。
天井爬满青苔。茶余饭后,农闲之时,林翠娥就是坐在这天井下,听婆婆讲红军的故事。
“七月初七天,打进开化县,打得反动躲一边,侥险真侥险……红军真正好,打的是土豪……”
林翠娥听婆婆讲,当年红军驻扎福岭山,这里曾是他们的办公地。93岁老人,讲到这里时声音响亮:“红军每次来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来了就走,有的住上半个月,婆婆给他们烧鱼汤,帮他们疗伤,他们也经常帮百姓挑水、砍柴。婆婆常说红军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军民鱼水情,融进深山的每处沟壑。
屋旁山脚处至今留有红军避险时的“红军洞”。林翠娥家中还珍藏着红军用过的老物件——编草鞋的“草鞋耙”、竹筒、木板床……
丈夫江光银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三个哥哥都是红军,大哥江光余曾任贫农团团长,后来牺牲。自从嫁入福岭山,林翠娥的红色情结,便深深结于心肠。
入党申请书
林翠娥出生在开化县马金镇,父亲在镇上开染坊,家境尚可。进入学龄,林翠娥踏进了马金崇化小学的校门,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学生。“我读了7年高小……”谈起上学时光,林翠娥布满皱纹的眼角漾过一丝喜悦。
学习普通话、排练唱歌,《当红军》《松花江上》等歌曲回响在耳畔。上学背课文、做数学题,回到家有妈妈烧好的饭……那是林翠娥至今感到最幸福的时光。14岁时母亲离世,继母生了妹妹,本可以读女子中学的林翠娥,只能留在家中做家务,快乐的童年荡戛然而止。
读书时她不仅学会了识文断字,还接触了进步思想。“那时正是全国抗战时期,学校组织示威游行,我们举着拳头高喊‘打倒汉奸汪精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她先后参加了数次游行。
“我亲眼看到一个女孩被杀害在马金的河滩上,听到她高呼‘就算杀了我,将来还是红军的天下’。”“她只有19岁啊,是真正的英雄。”这些片段深深烙印在林翠娥的心上。数年后,她得知当时被杀害的是余云凤烈士。
1983年,开化县民政部门前来考察这栋老宅,欲恢复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林翠娥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把房子捐给国家,并继续住在老宅中看护。自此,她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史的“义务讲解员”,一讲就是38年。
“我叫林翠娥,今年93岁。我家出了三个红军,我丈夫是抗战老兵。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这个想法更为强烈,我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恳请党组织考验我。”
这份入党申请书由林翠娥口述,女婿执笔。4月8日,林翠娥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画写下名字,郑重递交村党支部。
“我经过新旧两个社会,通过对比,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林翠娥说。
红色火种
每天清晨8时许,体重仅60多斤的林翠娥就拄着登山杖,佝身踱步到特委旧址,扫地、擦桌、烧开水,静候宾客到来。有人前来参观拜访,她都起身相迎,微笑交流,再起身目送访客离开。“红军洞”“英雄潭”等红军故事,经她讲述逐渐被人熟悉。
“既是看守,就要担起这个责任。”林翠娥郑重地说。不论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批人,她从不敷衍。每次接待前,她都要换上干净衣服,再洗脸洗手,她说这不只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红军先辈的敬畏和感恩。
红色火种在林翠娥家中传递。林翠娥的女儿江林敏说,在革命先辈和父辈的影响下,儿孙们从小养成了勤勉正直、自强自立的品格。谈及奶奶林翠娥,39岁的江友恒自豪地说他的名字就是奶奶取的,寄望自己做事有恒心,对人真诚友善。
“我教导他们要坦诚做事,真诚待人,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地报效国家。”江林敏说。如今,林翠娥的孙辈中有3人考上重点大学,其中2人留学归国。家里已是四代同堂,林翠娥内心十分满足。
独自走过这些年,一颗饱经风霜的心,成日坐在这天井下,迎来送往。
“这里曾经是我的家,只要我还讲得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对林翠娥而言,守在这里,不单单是守住那一段传承不息的红色记忆,更是守住自己的那份精神信仰。(记者 郑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