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02:23:43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古朴苍拙 尽慰游子 袁春原创歌曲《沧州 沧州》连续霸屏爆圈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4 17:24    点击量:92140    

    古朴苍拙 尽慰游子

    袁春原创歌曲《沧州 沧州》连续霸屏爆圈

  徐林昌 摄影报道

  连日来,一首由沧州小伙袁春创作的类似《成都》的原创歌曲,以浓浓的沧州乡音,饱含温情的演绎《沧州 沧州》连续霸屏爆圈,特别是沧州籍的朋友圈,微信群里,沧州的大街小巷,身在他乡异国的沧州游子,耳边听的、口里哼的,都是一首沧州味儿浓浓的《沧州 沧州》。澎湃新闻、今日头条、抖音、腾讯、快手、西瓜视频等等各大著名媒体网站连续霸屏报道;许多著名语言学家、地方语言专家、评论家纷纷给予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解读;众多旅居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等海内外的沧州籍游子听完这首歌“都想回家了……”这首歌可谓是:古朴苍拙 尽慰游子,十分劲爆。

  打小我落生在平原,就没有见过山,烀着红薯馇黏粥,酱豆腐就窝头儿,搿伙一帮小前儿的伴儿,上洼里拾老鸹甸儿,一吹呜哇儿就坐席,撅根莛秆儿当筷子。

  沧州的沧,是明月照大荒;沧州的州,是千年的春和秋。沧州的那个老爷们,嗓门都大,沧州的大姐呀,貌美如花……”浓浓的沧州味儿烈烈的乡情一下子把听众唱醉了。

  沧州籍庞洪铎正在倾情演唱

  是什么样的际遇?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人?创作了如此“古朴苍拙、尽慰游子”的这首歌呢?带着读者听众同样关心的问题,记者前往河北省沧州袁春工作室独家专访了《沧州 沧州》这首歌的袁春创作团队

  作为出生于沧州农村的70后袁春,从事音乐创作多年,作词、作曲的多首歌曲曾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金奖及各种奖项;他执导的多部影视作品获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及多个电影节的各种奖项;担任导演、作词、作曲的微电影《瓶》获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多年来一直处心积虑地想写首展示家乡经典传统文化的歌曲,长期忙碌于行政工作,使他无暇顾及。疫情期间,经过两个晚上的不眠酝酿,这首朗朗上口久久埋藏在心底的《沧州 沧州》一气呵成,又邀请曾获央视星光大道总冠军的沧州籍歌手庞洪铎用乡音演唱。

  《沧州 沧州》主创袁春

  袁春介绍说,创作这首歌,是从心底蕴藏已久溢出的对沧州古土的情感,每一个字符,都是普通沧州百姓的烟火生活,都是对家乡深深的祝福。

  歌词都是从儿时的记忆写起,勾勒出华北平原农村特有的生活图景,唤起每个沧州人的情感共鸣。之后承上启下,以沧州老百姓的感受出发,串联起沧州铁狮子、武术之乡、林冲发配、大运河四个沧州符号,进一步拓展了沧州人的地域记忆,也唱出沧州人对家乡历史悠远、声名远播的自豪。把“沧州”两个字拆开解释,分别从时空的角度描绘沧州的千年沧桑,写出了沧州人骨子里的豪迈本色,也增添了几分诙谐。

  歌词后部又从农村转入城市,从过去进入现在,继续以沧州百姓的视角,串联起驴肉火烧、火锅鸡、羊肠子、沧州白酒四个沧州标志性的餐饮品种,这些也在央视《远方的家》中播出过,写出了沧州市井特有的江湖气质。最后部分注重写了沧州的今昔对比,讲述了这座千年古城市已经发生了有目共睹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纪晓岚”“渤海湾”“运河岸”几句歌词进一步强调沧州文脉和地域特征,表达了对沧州和沧州百姓的祝福。主歌部分完全运用沧州地方方言演唱,副歌旋律改编自沧州南皮民歌《放风筝》,旋律上大量运用沧州木板的音乐元素,结合沧州方言的特有读音,用当代民谣口述式、念白式的风格最终呈现。编配上以吉他、口琴为主,辅以方言和声,一下子唱到了每一个沧州人的心中,戳中了人们深深埋在心底的那份乡愁。

  袁春打趣地说,目前流传的这首歌,本是发给朋友征求意见的小样,因为无意间“泄密”,还未发布,没想到就已经火遍了沧州人的朋友圈。

  编曲录音 张长发

  沧州,作为拥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她还是扁鹊、刘德、纪晓岚、毛亨、毛苌等等著名大家人物的故里,又是武术之乡、杂技之乡、中医之乡……,言谈话语中可以看出袁春深爱着这片故土,他表示不会满足于现状,继续深耕基层,特别是生他和哺育他成长的传统文化,希望把更纯粹的更完美的歌曲创作出来呈现给大家。

  袁春创作团队

  一首歌蕴含着一座城的精神基因,流淌着一座城的文化音符。这首歌同时也“被认为是”对沧州前期创作的歌曲《运河情》以及著名歌唱家韩磊演唱的《豪迈沧州》的完美展示古城沧州的一个延续。正是因为这首歌“像一条温情的脉络,连结着每一个沧州人心中的记忆,凝聚着每一个沧州人的情感”,所以才有了“有了一首歌,更爱一座城”的说法。

  (本网专稿3月24日发自河北省沧州)

  歌曲方言链接:

  这几天,朋友圈里,微信群里,沧州的大街小巷,身在外地的沧州游子,耳边听的、口里哼的,都是一首沧州味儿浓浓的《沧州 沧州》。

  大家在听,在转,也在讨论。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无疑是歌词中的沧州俗语,“老鸹钿儿”“小前儿”“馇黏粥” “ 搿伙”“莛秆儿”等,把沧州人的童年回忆都串联起来,诙谐间,是沉入心底最难忘的乡愁。

  “老鸹钿儿”也是“老鸹枕头”

  沧州市文保所工作人员郑志利的几条朋友圈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郑志利是沧州方言研究者,对于这些接地气的字眼儿,写实描白的旋律,感触很深。

  老鸹钿儿,很多人都以为是老鸹窝,其实不然。沧州方言,指一种体型小的黑色金龟子。“钿儿”,也叫花钿,一种嵌金花的首饰。这和老鸹有啥关系?

  乌鸦是一种聪明的鸟类,雄乌鸦为了获得雌乌鸦的爱情,喜欢收集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镜子、玻璃片、瓶盖、珠子、彩色扣子、金属小片、硬币等,只要它们看中,并且能“拿”得动,就会毫不客气地不告而取。这些东西都被雄乌鸦放进了巢穴,成为吸引异性注意的装饰。外壳闪亮的昆虫也会成为其中之一。古人在乌鸦巢里发现的类似东西,误以为是老鸹睡觉枕着用的,所以也叫老鸹枕头。

  童年在农村成长的中年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回忆,小前儿去洼里拾老鸹钿儿,装进瓶子里,拿回家喂鸡。鸡吃了下的蛋,蛋黄红彤彤的。也有的地方叫老鸹虫。

  沧州的“前儿”很多

  “我小前儿帮着大人卖过炒瓜子儿。”

  “我小前儿齁皮。”

  “这首歌,让我想起小前儿的好多事,那时候真开心啊!”……

  小前儿,沧州方言,指小时候。相对于中年人而言,小前儿大概可以包含少年以及童年时代。除了“小前儿”,沧州话里还有“多前儿啦?”“那前儿”“增(阳平)前儿”……

  多前儿,多咱儿的转音;多咱儿,又是多咱的儿化;咱,则是早晚的合音。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早晚是询问时间的词,意思是‘什么时候?’最早见于晋代文献,一直到宋代。从元代起,就不说‘早晚’而说‘多早晚’。更后,早晚变成一个合音字,从前写‘喒’或‘咱’,现代多写作‘偺’。”

  那前儿,就是那咱儿、那早晚、那时候。增前儿,就是这咱儿、这早晚、这时候,增是“这么”的轻快连读。

  “馇黏粥”“搿伙”“莛秆儿”

  一方水土里的乡音

  方言源自于生活,一方水土,历经千年,更音迭变,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传承。

  馇(cha一声)黏粥,沧州方言读作擦(ca一声) 粘粥。粘粥和黏粥同义。馇粘粥,是从加工的工艺和动作上叫的,馇是边煮边搅动的意思,老百姓语言听着土,仔细琢磨琢磨,里面透着不少文雅,很多说法是古汉语的余存。一个馇字,抓住要领,准确传神。如果换成熬,就少了画面感,一是于事实不符,二是如果不知情地如法炮制,恐怕就要吃糊的了。

  搿(ge二声)伙着一群小伙伴去玩。搿伙,沧州方言,意为合伙。搿,古代原意为双手合抱,引申义为结交,也写作“搿合”。莛秆儿,沧州方言,一般指连接高粱穗的那部分茎,高粱秆儿。莛,(ting二声),本意是某些草本植物的茎:麦莛儿,韭菜莛子。我们沧州人小前儿,家里的锅盖、箅子,都是莛秆儿做的。

  郑志利介绍说,地方俗语是一种特有的地方文化,最具地方特色。有些俗话我们每天都在听、在说,甚至有些时候还会书面引用。什么“俗话说的是……”“老话说得好……”这都是世世代代的经验,极具说服力。但有意思的是,有些俗语说出来不会写,不晓得书面哪个字能够替代它;有的则是其中意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为找不到更贴切的解释;还有的不知道它的由来,别人说,我也说,反正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歌曲里的乡音很多见,比如朗朗上口的东北话、略带喜感的河南话、自成一派的陕北民谣、“刘三姐歌谣派”的广西话……总之一个地方的方言入歌,更多的是唱出了家乡人家乡事家乡的味,倾诉对家乡的情感和祝福。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