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新型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24 10:26 点击量:488 大
中
小
9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张朝阳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等离子体射流对人体皮肤作用的效果。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傅文杰(左)与博士生张朝阳安装等离子体射流源测试实验系统。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9日,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傅文杰(右)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等离子体射流源进行测试与调试。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傅文杰在展示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稳定性。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傅文杰(前)与博士生张朝阳测试等离子体射流源转换效率和工作参数。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9日,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张朝阳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等离子体射流源进行测试与调试。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9日,科研人员对等离子体射流源进行多物理场仿真以优化参数。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9日,科研人员对等离子体射流源结构图纸进行讨论。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9月11日,研发人员做等离子体射流对人体皮肤进行加热实验。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电子系师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实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可手持等离子体射流源。
研发人员采用微波激发等离子体,通过为等离子体射流源内部和喷射口设计特殊结构,使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在没有石英管等约束管道的条件下,可以稳定的在大气中存在,射流长度超过2cm,这可以大大拓展低温大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