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12:30:47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87岁老军人陈荣超 攒出两所“希望学校”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07 16:08    点击量:390    

  陈荣超、杨玉仙在延安捐赠晨阳爱心书屋。 图/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陈荣超,今年87岁,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自1988年退休后,和同为退役军人的老伴——今年86岁的杨玉仙一起,省吃穿攒工资,在四川、内蒙古贫困地区建立了2所“希望学校”。今年开始,他们又制订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三年计划”,建书屋捐图书,完成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退休后省吃俭用攒出两个“希望学校”

  走进陈荣超的家,10几米的长方客厅里见不到一件簇新的家具。电视柜的油漆已经斑驳,木质座椅的扶手上粘满了固定用的透明胶带,显出反复修补的痕迹。一旁的小沙发表面已经破损,就连军大衣缝制成的沙发罩都被磨坏了多处。

  只有另一侧靠墙摆着的木棉花,经过时间打磨,仍保持着刚被摘下时洁白的颜色,透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晨阳希望学校的孩子们送给陈荣超和杨玉仙的礼物,被杨玉仙用塑料薄膜小心地包裹起来。木棉花的上方,挂着老两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照片里的每个人都笑得灿烂,像木棉花一样,透出生生不息的希望。

  培养中国的下一代,是他们作为退役军人退休后的人生选择。

  退休的第二年,陈荣超和老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我要上学”的大眼睛女孩。“当时我们就决定了,要把退休后的时间用来培养孩子。”

  根据当时的规定,捐建一所希望学校需要20万元,虽然老两口已经工作40年,可翻翻存折,积蓄还不到一半。为了攒齐这个天文数字,老两口成了远近闻名的“抠门”,省吃俭用、粗茶淡饭不说,还惹来了不少邻里间的非议。

  2000年,陈荣超终于攒齐了20万元,在四川雅安捐建了第一所学校“晨阳希望学校”。其间,陈荣超曾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家人“取钱先救人”的要求被陈荣超坚决地回绝了。

  紧接着2005年,老两口又在内蒙古兴安盟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学校。最近一些年,35所学校的爱心书屋相继建立,数千本青少年读本被陆续送出,逐渐覆盖到更多的老少边穷地区和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当过兵的人都对长征很有感情”。陈荣超说。

  一年捐赠图书11000多册

  陈荣超自认,40年现役军人的时光做到了“不忘初心”。

  “我们都生在旧社会,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说起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日子,陈荣超历历在目,“是参军入伍、参加革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进入和平年代,夫妻二人又先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接受了专业培训和进修,退休前,他们一个成了师级指战员,一个成了国防科工工程师。对于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他们来说,“这是想都没想过的好日子。”陈荣超感慨道。

  陈荣超家的客厅里,靠窗台放着两张轮椅,一台是家里用的,一台是出门用的。杨玉仙指着家里的蓝绿色格子小轮椅告诉记者,“去年去回访,就是坐着这个轮椅去的。”

  2018年老两口制订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年计划,从2018年7月1日开始,持续到2021年7月1日,建书屋捐图书。

  第一年,坐着那个小小的蓝绿色格子的轮椅,老两口在康巴地区、凉山地区和雅安市为4所学校捐建书屋,捐赠图书11000多册。回访了已捐建书屋的6所学校,奖励优秀学生、读书之星、书香家庭、模范家长等192名。

  “奖励也是一种传承。”陈荣超介绍,从晨阳希望学校走出的孩子武红梅,现在又回到晨阳学校做了老师,还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成了永远的晨阳人。

  为了传承,他还把当年一起战斗过的62军老兵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张罗”在一起。去年,不少人从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外赶回北京,商讨红色基因的传承。陈荣超和杨玉仙的第三代,他们的大外孙女被评为美国新墨西哥州十大杰出女青年,是唯一的中国人。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