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5:56:15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杭州:战国两汉封泥展实现印玺封泥两千多年后的“母子重逢”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13 19:08    点击量:3189    

  新华社杭州10月13日电(记者冯源)当代人会在重要的文件袋上贴封条防止私拆,而在战国到魏晋时代,古人则用绳索捆扎简牍信札,在绳结处加上泥块,盖上印玺,防止私拆。这种泥块就是“封泥”。印玺如母,封泥如子,封泥随信发出后,“母子”就很难“重逢”了。而杭州的一场展览却实现了两千多年后的“母子重逢”。

  由西泠印社主办,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和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筹)协办的“临淄新见战国两汉封泥展”12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它也拉开了西泠印社115周年社庆活动的序幕。

  展览共展出战国两汉时期的封泥115枚和战国玺印1枚。封泥均来自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是在山东省临淄区域内出土的,而战国玺印则来自上海博物馆。这枚藏于上海的战国玺印和一枚来自山东的战国封泥居然是一对“母子”,上面的文字都是“戬(职)内币(师)玺”。

  古玺印和封泥存量不少,但是印章能与封泥对应吻合极为罕见。中国印学博物馆副馆长乔中石介绍说,他们看到了这枚封泥,立即想起了上博有一枚完全与之对应的玺印,因此向上博借展。

  临淄在西周至战国时是齐国国都,在秦朝是齐郡治所,在汉朝又是齐王国的都城。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王令波说,当地出土过大量封泥,这对于研究齐国、齐地历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代埃及、两河、印度和希腊都有类似封泥的东西,但是它们到了中古时代就消亡了。而中国则化封泥为印章,脉络没有中断。”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介绍说,从清朝道光年间起,封泥陆续出土。起初学者当它们是制作印章的泥范,后来才确定它们是封泥。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封泥出土,有的来自墓葬,可以见证墓主身份,有的则来自古代遗址。“当时的官吏会把过期的信札文件放在一起烧毁,而封泥不但不会被焚毁,而且会被烧硬,从而保留下来。”

  孙慰祖说,近30年来,全国至少发现了10处大宗封泥,数量从成百到数千。他称其为封泥群,而临淄齐国封泥群就是其中的一处。封泥对于研究职官制度、郡县地理沿革、文件封检方式、官印体系、民族关系和书法篆刻等都有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