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科技服务团 吹响八桂大地脱贫攻坚冲锋号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29 11:03 点击量:849 大
中
小
茶叶成广西农户脱贫致富法宝之一 视觉中国
凭借成熟期晚、肉质爽脆、酸甜适中等特有品质,广西天峨县龙滩珍珠李在8月上中旬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远销四川、海南、广东、香港等地。
“要及时捡拾落果,并集中处理。”“要将病虫枝剪除,减少虫源侵害。”……眼下,各大珍珠李果园逐步进入秋季管护期,天峨县龙滩珍珠李产业服务团队的科技特派员纷纷到珍珠李园区开展管护技术指导。
初秋时节,一支支科技特派员队伍活跃在广西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的田间地头、羊圈牛舍。
2016年以来,2900多名广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组成21个产业科技服务团,翻山越岭为贫困村“传经送宝”,让科技服务覆盖全区所有贫困村,吹响了八桂大地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组团服务 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
拥有一技之长的林善海和段维兴身兼多职,既是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科技人员,又是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也是广西脱贫攻坚甘蔗产业科技服务团成员。
前不久,林善海、段维兴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到贫困村宁明县亭亮镇那潭村和海渊镇那禄村,现场解答了村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有关问题。
“不比不知道!”宁明县是甘蔗种植大县,当地农民对甘蔗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逐年提高。“新品种长势良好,出苗率高,蔗苗粗壮。”科技特派员前期赠送的桂糖甘蔗新品种,得到了当地蔗农的一致认可。
今年以来,广西脱贫攻坚甘蔗产业科技服务团通过开展送种送肥、送技术、产业咨询、定点进村入户帮扶、现场观摩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服务活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在10多个贫困村开展技术培训近20期,培训人员超过1500人次。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造就了八桂大地秀丽风景和宜人生态,也成为脱贫奔小康的现实障碍。
“让山沟里的贫困户,照样依靠产业实现精准脱贫。”广西将所有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按服务产业不同组成21个产业科技服务团,由各团长单位统筹协调本产业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共同为有服务需求的全区贫困村提供技术服务,发挥团队力量共同研究解决一些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统一示范推广品种和技术,统一技术培训等。
在百色革命老区,经过广西水牛研究所高级畜牧师方文远等科技人员的引导,当地养殖杂交水牛肉牛和后备奶水牛母数量短短几年实现成倍增长。
“所有这些,得益于水牛所科技服务团队的大力支持。”方文远说。
几年来,广西水牛研究所长期派往百色田东、田阳、平果等县服务的科技人员近10人,不定期深入养殖场和农户为其解决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了养殖农户后顾之忧。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广西实现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格局的大变化。
模式创新 从大胆探索到有效带动
一开始,南宁市良庆区百乐村的村民并不愿意种植澳洲坚果。
“澳洲坚果被誉为坚果皇后,市场售价高,但由于要种植5年以后才有较好的收成,且是外来物种,大多人没见过,不愿意冒险。”村民们的抵触情绪,曾让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曾黎明颇为苦恼。
而如今,百乐村周边的农户已经发展种植澳洲坚果约2000亩。
从农户不乐意种植到成为大家的脱贫树、摇钱树,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为有效降低投产期较长、前期资金投入较大等风险,带动更多农户种上摇钱树,曾黎明动起了脑筋,建立了“公司+合作社+村委会+科技特派员”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和资金,并负责开拓市场,合作社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指导,互相合作,利益共享,发展种植澳洲坚果。
2016年以来,围绕推进“产业组团、县级组队、定点到村、统筹调度、组合服务”的工作思路,广西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扶贫模式,强化带动模式创新。
上思县位于广西十万大山北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十万大山就发现有野生大茶树的分布,当地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种植的茶树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云南大叶茶品种,加工技术水平落后,茶叶品质差。”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韦持章被派驻到上思县后,就发现了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的问题所在。
对症下药,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韦持章的指导下,当地形成“科研+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合作新模式,推动合作社茶产业发展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精细经营。
目前,广西各地已形成“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高校院所+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政府部门+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科技扶贫带动的有效模式。
科技扶贫模式的不断创新,为群众脱贫奔小康带来了新动能。
四级联动 从力量薄弱到扶贫主力
一个不大的科技扶贫培训班竟然聚齐了来自自治区、市、县、乡的专家和科技特派员。
8月16日,在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中洞村举办的科技扶贫培训班上,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苏伟强、桂林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文、兴安县科技特派员王正富等一起为120多位来自周边的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创业典型代表上起了课。
以往,科技特派员下去都是单枪匹马地干,很难让更多的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如何解决1人服务1村的技术力量薄弱问题,打通生产技术“最后一公里”?
“在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聘安排方面,每个贫困村由自治区、地市、县乡科技人员共同服务,充分发挥区、市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县乡科技人员的近距离优势,解决了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同时起到传、帮、带作用,促进提升县乡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广西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黄志标说。
2017年,广西入选全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科技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工作首批四个试点省市,全区科技特派员累计到贫困村开展实地科技指导61150人次,开展试验示范11611人次,开展技术培训6195期共32.09万人次,累计引进、示范推广优新品种3052个次、先进适用技术4722项次,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4238项(个),指导建设种养科技示范基地(点)2439个。
“科技特派员是广西科技扶贫的主力军。”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坤华表示,将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和力量,精准对接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对所有贫困村的全覆盖,为2020年广西贫困村全面脱贫提供有力保障。
以5000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为主战场,广西科特派强化联合、组团服务,闯出了科技服务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