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去杠杆效应逐步发挥 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量明显减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4 11:06 点击量:541 大
中
小
原标题 人民银行发布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强监管、去杠杆效应逐步发挥 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量明显减少
人民银行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表内信贷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旧较大。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整个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03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
与表内融资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表外的“颓势”,上半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合计比去年同期多减少近3万亿元。受此拖累,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去年同期少2万亿元。
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阮健弘解释,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滑,主要与各方面加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有关,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上。
表外融资“拖累”社会融资规模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阮健弘介绍,从结构看,社会融资规模变动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同比多增。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亿元。
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明显回升。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8万亿元。
三是股票融资有所下降。上半年,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为251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799亿元。
四是表外融资明显多减。上半年,委托贷款减少800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1.4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8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1.5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8388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表外融资下降的幅度最大。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大部分表外融资需求难以向表内转移,是拖累社会融资的主因。
阮健弘解释,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滑,主要与各方面加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有关,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上。
“资金运用方面,前期有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去杠杆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不规范融资在减少。”阮健弘称。
资金来源方面,委托和信托贷款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理财产品。而上半年银行表内资金对表外理财产品投资下降1.76万亿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亿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资金来源明显收缩。
阮健弘提醒,6月末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2.7%、8.7%,增速比上月末高0.1和0.4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下降的影响。此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加大,若还原这些因素,实际贷款增长会更多。
表内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较强
数据同时显示,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高于市场的普遍预期。从整个上半年情况看,人民币贷款增加9.03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远高于过去5年同期均值。
阮健弘具体分析,上半年,企业及其他单位本外币贷款新增5.19万亿元,同比多增76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新增1.33万亿元,同比多增1.23万亿元,较好支持了实体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
而中长期贷款亦较好地支持了企业发展。阮健弘披露,截至6月末,企业及其他单位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0%,比全部贷款增速高0.9个百分点。从中长期贷款实际投向数据看,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预计,在“委贷新规、资管新规”等严监管背景下,信贷回归为实体经济融资首选,未来融资回表、非标转标仍是主要趋势。
未来社会融资将保持合理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出现明显下滑,同时广义货币(M2)增速下滑至8%的历史低位,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会如何考虑?
阮健弘介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做好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74%,比上月末高0.55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48%,比上月末低0.14个百分点。
“未来人民银行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加强形势预判和预调微调。预计未来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阮健弘指出。
温彬预计,为了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预计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稳定;同时,仍有可能进一步采用差别化准备金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记者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