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 12:22:41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抢人大战”第一回合见分晓 多地户籍人口井喷 抢人更要留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4 07:58    点击量:407    

  原标题:最优落户政策推动,一季度多地新增落户人口成倍增加

  “抢人大战”第一回合见分晓(锐财经)

  从“送户口”到“送补贴”、“免费住”……各大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引才政策已经初步显现其效果,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随之浮现。与此同时,如何实现从“抢人”到留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专家指出,一时“抢人”不难,城市要长久留住人则需要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让城市成为安居乐业之所。

  多地户籍人口“井喷”

  经历毕业招聘季的反复考虑,来自河南的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高威最终没有留在北京,而是选择到成都工作。“成都是西部第一大城市,我看好它的未来前景。这里有专业相关的岗位,城市环境也比较包容,特别欢迎高校毕业生,所以我选择到成都工作。”陈高威对记者说。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受到二三线城市“抢人大战”影响,考虑到北上广深以外的就业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至少有20座城市出台了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户籍、住房、补贴等成为密集的优惠选项。

  政策“热浪”助力,尤其是在前所未有的落户新政推动下,多地户籍人口呈现“井喷”。

  今年第一季度,西安自市外迁入户籍24.49万人,人口机械增长是2017年同期的11.5倍,是2017年全年的1.2倍。换言之,西安3个月迁入的户籍人口超过去年全年。这当中,人才引进、大专以上的学历落户人员占新落户总人口的54%。

  2017年,大学生留在武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和6倍。今年一季度,大学毕业生留武汉创业就业热度不减,已近10万人,办理大学毕业生落户3.9万人。从2017年8月到2018年1月底,长沙新引进10万余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安机关办理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3.2万余人。

  引才有本“经济账”

  如何理解当下发生的“抢人大战”呢?

  在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看来,“抢人大战”有两个大背景,一是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下降,而经济增速相对较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二是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时期,需要人才这个核心要素。“各地积极引才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尤其我们当前进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消除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也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流动。”张丽宾对本报记者表示。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说,留下百万大学生不仅是人才战略也是人口战略,“要为武汉市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和第一次人才红利。”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也指出,“抢人”政策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地方在未雨绸缪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包括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减轻公共财政压力;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速度;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缓解老龄化可能导致的社会活力下降等。尽管目前落户集中的城市,其平均年龄变化数据还未出炉,但不难估测,这样的势头再持续一段时间,城市肯定会更年轻。

  不过,张丽宾认为,通过补贴等形式将人才引进来,还要考虑财政负担的问题。作为城市的市民和消费主体,引入的人才未来能否填上财政付出的成本,这也有本“经济账”。

  “抢人”更要留人

  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中间还要跨过不少槛。陈高威说,人才政策体现了各地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但去不去还要看当地提供怎样的机会;留不留,还要看城市能不能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和保障。

  一道槛是产业。“政府出台抢人政策,前提是要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有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张丽宾说,如果不具备条件,也会发生供求失衡。最后变成了大学生落户,家长在当地购房,就业却没解决。张丽宾进一步指出,政府有必要对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行测算,把产业规划和人才引进规划匹配起来。毕竟,最终决定人才能否留下来的,还是人才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的潜力。

  另一道槛是公共服务配套。“现在许多二线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资源承载能力尚不充足,与吸引人才落户的速度不相匹配。需要将与户籍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同步推进。”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绍果认为。

  目前有不少城市开始在“软环境”方面发力。例如,成都通过青年人才驿站和“蓉城人才绿卡”等举措,让人才拥有子女入园入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不少专家指出,要长期留住人才,地方财政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必须持续加大投入。(记者 李婕)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