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4:24:56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

手机已成联系沟通政府重要渠道 “掌上政务”三亮点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0 18:32    点击量:1109    

  原标题:“掌上政务”的三大亮点

  从BP机、“大哥大”,到直板机、翻盖机,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人们使用的手机越来越高级。从接听电话,到登录网站,再到掌上购物、办公,百姓生活已经很难离开手机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天,手机不仅仅是群众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还越来越成为参与公共生活、联系沟通政府的重要渠道。

  亮点一

  更及时、更便捷,手机成为了解政务信息的新载体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这一消息被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的手机不停地发出弹窗提示。接下来的几天,当地官方微博频频发布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人们的微信朋友圈被祈祷捐赠、防灾知识、感人瞬间等内容刷屏,因为有了“移动直播”,手机观看新闻发布会现场情况成为很多人的第一选择。

  关注突发事件、了解政务信息,手机越来越成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热线”,甚至在很多时候,监督评议政府作为的有关舆论也是先从随手拍、微博吐槽等手机端发起的。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达到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持续提升。

  “只有把握时、度、效,才能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手机等移动终端打破了时空限制,在发布信息、回应关切上更具及时性、便捷性。”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开发建设的移动政务平台也越来越活跃。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开通认证政务微博164522个,共发博7469万多条,总阅读量超过2605亿次,阅读量超过100万的有1.2万多条。

  今年3月5日,一个当今寻常可见、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引人注意的是它出现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首页。手机扫码后,看到的是一个时长为2分50秒的动画视频和一张图表,用32组数据来说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视频的最后出现了“国务院客户端”的字样。

  “这是政务公开的一次重要创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点多面广,许多事情只能概而论之,很多人希望看到详解。如今二维码里面的信息轻快、丰富和直观,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有益补充。

  亮点二

  扫码办事、手机信访,政务APP成为为民服务的新窗口

  互动性是互联网的鲜明特点,也是电子政务探索发展的重要原则。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上政务”逐渐发展成“掌上政务”,手机开始成为为民服务的新窗口。

  微信扫描、刷脸认证、填报信息……平均不到半小时,通过陕西工商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系统,电子营业执照就成功出炉了。这是今年5月记者在陕西省工商局服务大厅看到的一幕。大厅工作人员介绍了一组对比数据:自从有了这个系统,信息填报量从201项减少至37项,数百到数千不等的办照费用降至0元,申办耗时也压缩到1个小时以内。

  “脸面就是通行证”“扫码即可办成事”,“微政务”在各领域各行业大量涌现,有网民将其称作“刷脸政务”,操作简单。另一方面,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多便捷,“功能齐全”也是政务APP的不懈追求。

  “交管12123”是近年来一款火爆的政务APP,全国下载安装总量近一亿人次。“一边是机动车和驾驶人迅猛增长,交通管理业务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警力资源有限,服务管理供需矛盾亟须解决,‘互联网+’成为突破口。”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所有省、市均已启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交管12123”APP服务。

  驾考预约、办牌办证在平台上就能办理,机动车年检、驾驶证审验、交通违法记分在平台上随时查询,牌证网上申领、邮政寄递上门……记者了解到,信息查询、告知提示等9大类124项服务功能已全部实现,办牌办证等4大类23项业务已全部开通,“交警12123”一举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

  一边是便民服务,一边是听取民情,以往政府网站普遍设有意见信箱、留言板,如今这些功能也逐渐被搬进了手机。2016年7月1日和9月1日,国家信访局相继开通了手机信访平台和微信公号。“群众由此办理的信访事项,其过程和结果都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国家信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群众由此向国家信访局提交的网上信访事项,已占国家信访局接收网上信访量的一半以上,移动端信访已成为网上信访的主要方式。

  亮点三

  集约服务、群众语言,“掌上政务”越来越优质高效

  有人说,随身携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衣食住行,走遍天下。这种便利同样适用于政务服务,打开手机,你也可以随时随地与政府热聊。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被曝光:一些官方微博、微信沦为“僵尸”,久久没有更新;一味“卖萌”,迎合网民却又不得好感;依旧“官僚”,不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这些都成为群众诟病的焦点。

  为更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府公信,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再次强调,“要用好管好政务新媒体,明确开办主体责任,健全内容发布审核机制,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切实解决更新慢、‘雷人雷语’、无序发声、敷衍了事等问题。”

  伴随着顶层设计的健全规范,各地各部门一手抓信息共享,为“掌上政务”提供技术条件,一手抓宣传培训,努力提升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以前,我们不是没有‘微警务’,只是便民服务平台的数量太多,相互之间不衔接,导致群众每办一件事,就要找一个微信公号,有些业务是跨部门的,群众网上办事还是需要网下多跑路。”南京公安“微警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他们推进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信息共享,一个平台集约26项业务,群众一次注册即可办成很多事。截至目前,南京公安“微警务”关注用户超过440万,日服务群众最高时达到6万多次,相当于覆盖了南京市的每一个家庭。

  基层政务公开怎么“破”,贴近群众是最大的法宝。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长塘镇开设“竹韵长塘”微信公号,一周一期。打开浏览,党委政府工作动态、便民服务信息、应急预警等一应俱全,说的都是群众的身边事,语言都是群众看得懂的语言,特别是它还成为群众意见的“留言板”,今年以来该公号已接收粉丝留言300余条,其中关于环卫整治的多条留言已被采纳并督促相关部门处理。

  一个手机APP,可能装载的就是一个政府。未来,手机技术还会有创新,并且引发政务服务的新变革,但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为民服务的宗旨。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用政府更加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这必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共识和不懈追求。(记者 张 洋)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