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新规抑制“野蛮生长” 高送转频密受监管层关注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24 08:07 点击量:1029 大
中
小
再融资扩张过快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定增方案大调整
证监会17日发布的再融资新政,在资本市场引起巨大波澜。据不完全统计,继兴业证券、应流股份分别宣布终止或更改定增方案后,20日早间,博云新材、航天发展、联创互联又公告,其定增方案将发生变更。其中,前两家公司明确,其调整方案是受到再融资新政的影响。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积极评价再融资新政,认为新政将挤出套利资金,长期将利好股市,并有助于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数据显示,2016年定向增发增长惊人。共有811家公司完成定增方案,共计募集资金总额约1.69万亿元,远超过新股上市融资。业内人士认为,再融资新规意在遏制随意“圈钱”、限制“不缺钱”定增,改善定价机制,将有助于融资行为正本清源,引导上市公司更加合理地规划融资需求,压缩定价套利空间,避免频繁融资带来的资金闲置和资源浪费。一方面大量融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将巨额资金投入理财等“虚”领域,与原来对市场承诺的投向实业大相径庭。这可能也是监管层遏制“脱实向虚”倾向的政策着力点。可以预期,新政采用了“疏堵结合”的做法,再融资新规将有利于改善融资结构,也有助于融资使用得更为合理,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纠偏,促进资金“脱虚向实”。
中药产品六上质检黑榜需严查先别说与己无关
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的同仁堂再次遭遇质量信任危机。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6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对此,上市公司同仁堂2月18日对外发布澄清公告称,媒体所关注的“炙甘草”、“(烫)骨碎补”、“熟地黄”等为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和销售,非本公司产品;本公司未生产该类饮片产品。2月18日,同仁堂在发布的澄清公告中介绍,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对于同仁堂的解释,可能还是让人“不明就里”,到底质量不合格的药品与同仁堂有没有关系,还是没有说清楚。一般而言,打着同仁堂旗号、用着同仁堂公司名称的企业,生产总要与公司有些关系。比如,“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可能不会与同仁堂一点关系也没有吧?或是同仁堂的分公司,或是子公司,或是有同仁堂的股份,或是与同仁堂有其他合作关系(如特许经营,委托生产)等等,多多少少都会与同仁堂有联系。从责任的轻重来说,出现问题可能比公司本身出事责任略轻,但也不可一推六二五,一点责任都不承担。更要重视的是,药品事关人的生命安全,所谓人命关天、责任比天大,一再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引起同仁堂的高度重视,积极查找原因,杜绝再次发生。当然,如果是假冒公司的假冒伪劣产品,则是另一类问题,需要在打假方面下功夫。
监管层问询紧盯高送转谨防大股东借机牟暴利
上周(2月13日至17日)交易所共计发出各类问询函22封,其中涉及重组的问询函只有5封。近期,高送转披露热潮如期而至,今年监管层在关注业绩匹配的同时,更追问公司在披露高送转前后的各种重组消息和增减持情况,严防股东和关联方的各种花式套利的猫腻。此外,万家文化因为赵薇旗下的龙薇传媒融资失败而大幅下调受让股份比例,从而被监管层紧急问询。被监管层紧急问询的上市公司还有山东墨龙(业绩“崩塌式变脸”)、东方通(是否存在信息泄露),以及华东数控、*ST恒立、焦作万方和成都路桥等,因涉及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变化和质押情况,而被交易所问询。
不可否认,一些高送转预案的实质,是为掩护大股东减持而谋取超额所得。我们不能事先断定这些行为一定就是违法,但必须引起高度警觉。现在,效益好的企业敢于高送转,效益差甚至亏损的企业也敢高送转,岂不怪哉。这也是引起市场人士担心、最终遭到监管层严厉问究的主要原因。监管层首先关注的是高送转信息是否存在提前泄露的问题,其次还对高送转的程序正当性、合理性及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现金流的影响表示关注。可以说,监管的目的是更加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敦促上市企业合法合规地进行各种市场运作,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维护资本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任何高送转行为,都应在合法合规下进行,做良心企业、对投资者负责,只有如此,企业的市值管理行为才能步入正道,高送转行为才能利己利人。
高新产业产能大扩张市场需严防过剩危机
2月16日,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源材质”)公告称,股东拉萨市长园盈佳投资有限公司向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抵押487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4.06%。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星源材质一直受资本市场和券商关注。数据显示,星源材质拥有隔膜干法产能1.4亿平方米,湿法产能0.3亿平方米。该公司募投二期将于2017年建立一条新的0.5亿平方米干法隔膜生产线。在行业内产能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此举引发外界对其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担忧。公开数据显示,国内锂电池隔膜销量由2010年的0.55亿平方米增至2015年的6.28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2.7%;同时锂电池隔膜市场规模也从2010年的4.2亿元增至2015年的2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4%。
一个惊人的预测是,目前国内规划产能达到了8.4亿平方米,但还有约40家企业在建或计划投资锂电池隔膜项目,若所有项目全部投产,产能将达到23亿平方米,甚至超过全球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目前锂电池隔膜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星源材质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产品销售均价(含税价)由2013年的6.11元/平方米降至2016年1-6月的4.49元/平方米,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6月的降价幅度分别为6.32%、12.07%和10.70%。如果上述预测成立,相关产业和产品的过剩甚至严重过剩在所难免,产品价格大幅跌落也势在必然。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高烧”时一拥而上、低潮来临一哄而散的景象重演,而这种大起大落近年已经多次上演,在高新技术产业情况尤其严重。希望相关产业和企业能够审时度势。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又能保持竞争力,企业和监管层如何把握新技术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