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 12:06:04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瞭望

聚焦 中国轰-6K战略轰炸机部队:一剑封喉 风光在险峰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04 22:08    点击量:453    

“战神”出击飞上蓝天

    原题:“战神”出击

    作者:赵勋

    冬日的江南,一场来去匆匆的小雨过后,空气有些阴冷,天空却格外透亮。这样的夜晚很适合飞行。一架架硕大的战机整齐排列着,这型被冠以“战神”称号的国产新型战略轰炸机,在月光的照耀下外露着霸气。

    绿色的信号弹骤然划破夜空,担任此次任务领队的机长田宁推油门、拉杆、收起落架……干净利落地完成一整套起飞动作,驾驶轰炸机呼啸升空。紧接着,1架、2架、3架……战机相继加力拔起,很快消失在云天深处。

    2015年11月27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消息:空军当日组织轰-6K等多型飞机飞越宫古海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飞出第一岛链1000余公里;同时出动轰-6K和多型歼击机、多型预警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远海警巡。这是当年度中国空军第4次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

    雄关漫道,迈步从头越

    一代装备,一代人才。不主动学习,就会被动淘汰。他们比预计时间缩短了很多,就掌握了驾驭新型轰炸机的基本技能,还为实战化训练打牢了保障基础。

    轰炸机自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显神威,此后的历次战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随着航空科技的不断发展,性能优越的轰炸机很快成为各军事强国实现战略目标的空中重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轰-6轰炸机基础上改进研发出了轰-6F、轰-6M、轰-6H等多种改进机型。但由于航程、火控等方面限制,这些改进型轰炸机多数情况下仅能完成战术任务,还不能真正担负战略任务。

    大国空军,岂能缺少战略轰炸力量?历经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轰-6K应运而生。它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防区外打击能力,是中国空军实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转型的重要装备。

    田宁他们驾驶的就是该型轰炸机。与之前的轰-6H相比,轰-6K信息化程度更高,机上成员人数也减少了一半,飞行员不仅要驾驶操纵,还要负责通信联络、空中态势判断和武器操控。

    “战神”具备卓越的性能,但要实现这样的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这支航空兵部队的官兵没有让这个过程太“漫长”。

    雄关漫道,而今迈步从头越。得知部队要改装新型轰炸机,机务大队的日子一下子紧张起来。其实,原本大家就很忙碌,飞行训练时间连年增加,机务保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但这次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

    一代装备,一代人才。不主动学习,就会被动淘汰。这在航空兵部队体现得最为明显。

    周剑秋2006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机务工作,先后保障过多型战机。这次改装新机,又要重头学起。爱琢磨的周剑秋又一次走在了前列,他挤占业余时间加班超前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就查书本、问工厂专家,琢磨不透就会茶饭不香、夜不能寐。

    很快,周剑秋就为自己赢得“改装大前锋”的称号。因为,“他的脑子简直就是一座飞机知识的宝库,战友有啥疑问他都能解答个明明白白。”

    因专业技术过硬,周剑秋成为机务大队飞机发动机主任的不二人选。他筹划建立飞机发动机监控室,想着法子给监控室配齐设备,探索建立规程,还自学软件编程,组织人员制定油液分析、飞参判读、发动机综合监控、地面试车等流程规范30余项,大幅提升了保障效率。

    比周剑秋年长两岁的老机务兵熊勇不甘落后,认真学习维护新设备要求,总结维护经验和注意事项,短时间内掌握了专业内容,归纳的新机副翼钢索更换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大队推广。他还制作了操作卡片,使维修工作标准化、程序化。

    空勤人员也在跟时间赛跑。新型轰炸机与之前的二代机相比,几乎是脱胎换骨,机上装设备变化极大。为了弄清每个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老领航员顾建华积极向厂家技术人员学习,人家到哪儿他追到哪儿,人家干啥他都站在一旁观察,不时问这问那。

    功夫不负有心人。别人改装课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顾建华就已经通过自学和演练掌握了全部课目,厂家技术人员直呼:“从来没见过这么爱钻研的领航员”。

    张文汇是部队公认的打弹能手,面对改装新机,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将操控中国最好的轰炸机“一剑封喉”,紧张的是他要从头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自己能否拼过年轻人?

    不过,老顾的经历倒是给张文汇打了一针“强心剂”。如同一团愈燃愈烈的火焰,张文汇全身心地投入新机改装学习中,赴哈尔滨学习有关理论,他遇有困惑就向专家请教,记下了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到北京参加模拟飞行训练,他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实践操作的满分。

    改装之仗,越打越主动。比预计时间缩短了很多,这支部队的官兵就掌握了驾驭新型轰炸机的基本技能,还为实战化训练打牢了保障基础。

一声令下,仗剑巡天

    鲲鹏展翅,扶摇巡九天

    高远的天空,是中国空军永恒的追求。他们把这型轰炸机的作战效能发挥到了极致,飞出了厂家都认为不可思议的极限,不断实现从陆地到大海、从大海到远洋的拓展。

    当陆地消失得无影无踪,进入远海飞行,天气变得十分复杂,穿入云中的飞机开始颠簸,空速管出现结冰现象。田宁他们冷静而果断地应对这些特情。

    在远海上空,海天线难以分辨,且远海的气候变化十分剧烈,严重影响着飞行安全。此外,海上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极大地考验着机组成员的心理素质和飞行经验。

    纵深入海航程越来越远,当北斗卫星通信设备上显示出“太平洋”三个字,机组成员抑制不住地兴奋起来——这三个字,曾经是那么的遥远!

    大航程飞行训练在这支部队广泛深入地开展。这种训练对飞行人员技战术要求和装备性能水平考验极大,实战中的意义更非比一般。

    当然,挑战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们。和田宁同一编队的机长杨德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的一次远海飞行训练。

    那天上午,机场驻地晴空万里。可到了晌午快要开飞时,天空却突然变得乌云密布,几乎接近允许起飞的极限气象条件。这样的条件,飞?还是不飞?

    指挥员毅然下定开飞决心:取上限难度组织此次长途连续奔袭训练。

    取上限难度训练,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把飞机的极限性能飞出来,才有可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未来空战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大家内心都十分明了。

    杨德山是有着数千小时飞行经历的特级飞行员,再复杂的天气也丝毫不会使他胆怯,反而让他更加冷静。

    一切准备就绪后,杨德山静静地坐在驾驶座椅上等待滑出指令,此刻他和机组成员们早已与轰炸机融为一体了。

    几分钟后,杨德山驾驶着轰炸机缓缓滑出停机坪,滑向起飞线。随着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他立即推油门至最大,数十吨重的战机发出闷雷般的轰鸣。

    杨德山明显感觉到加满航油的战机拉杆比以往都沉,滑跑的距离也比平时都远。他娴熟地操控着战机,钢铁铸造的庞然大物在他看来是那样的温顺,飞翔的感觉又是那样的酣畅。轰炸机像要挑战那无边的乌云,怒吼着冲向云霄,渐渐消失在云浪翻滚的天际。

    杨德山从万米高空向下张望,以缓解视觉疲劳。随着飞机高度的上升,地球表面的弯曲弧度越来越明显,让他似乎找到了翱翔太空的快感,能在万米高空守护着这片大地,一直是他的骄傲与自豪。

    夕阳渐渐消失在天边,当最后一抹阳光即将被黑暗吞并,天空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杨德山和机组成员已长途奔袭数千公里,把这型轰炸机的作战效能发挥到了极致,飞出了厂家都认为不可思议的极限。

    臂长了,才能把重拳打到位。他们除了在本场开展起降的大航程大航时训练,连续起降几个机场的长途奔袭之外,还着眼实战开展全新的海上远程奔袭训练,实现从陆地到大海、从大海到远洋的拓展。

    一剑封喉,风光在险峰

    超低空飞行产生的强大气流将地面沙尘卷起,座位稍低的飞行员甚至感觉自己的双脚几乎要插进茫茫黄沙中……从炎夏到寒冬,从大漠到大洋,“一剑封喉”的绝招日臻纯熟。

    仲夏,微风习习的南海海面上,数架轰炸机组成的机群编队贴着海面呼啸而过——这是该部队正在执行突防突击考核任务。

    “前方到达轰炸跃升点,注意调整飞机姿态,对正进入!”“飞机姿态好!”第4架飞机上,领航员张磊和飞行员马勇做进入轰炸航路前最后的协同。

    对于两位参加过6次突防突击考核的老同志来说,此时的状态可以用兴奋来形容。用张磊的话说,空军首次组织海上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战机编队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利用海上超低空突防规避雷达搜索,经过长途奔袭,到达陌生海域轰炸仿真舰船目标,这种贴近实战的考核,听着就叫人热血沸腾,等不及要大展身手一番!

    “上升至300米,进入轰炸航路。”在50米高度超低空飞行14分钟后,张磊果断提醒马勇拉升战机,多年的搭档配合起来默契无间,两人迅速将战机速度、俯仰角、航向调整到最佳状态。

    战机刚跃升到投弹高度,天际线上便出现了灰白色的“舰船编队”,跃升时间把握得米秒不差。“发现目标!”张磊一边向指挥所报告,一边眯起眼睛开始确认自己的突击目标。

    “11点钟方向,目标确认!”9秒,这是张磊确认目标的时间。“打开弹仓,准备投弹!”

    突然,低空气流增大,飞机颠簸并出现左倾坡度,张磊左右开弓,一手操纵自动驾驶仪将飞机航向往右顶,努力保持飞行姿态;另一只手不断调节瞄准具,根据实时场压、温度、风速修正轰炸弹道。

    “嘀嗒、嘀嗒”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又过了短短9秒,靶标出现在瞄准具中,张磊全神贯注地盯着瞄准具的十字横标线,“对正,投下!”几乎是在靶标和十字横标线重合的一瞬间,张磊按下了投弹按钮。

    “中了!”弹投下的一瞬间,张磊在心中默念道,多年投弹养成的手感让他知道,这一投,八九不离十了。

    只见炸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朝着靶标猛扑而去。13秒,300米高度投下的炸弹要坠落13秒到达靶标,“轰!”正中目标,船型靶瞬间炸得粉碎。

    31秒,从发现目标到精确命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张磊机组完美的一击,是他们数百次模拟飞行训练、不断纠正操作要领的回报。日常训练中,他们有意加大训练难度强度,不断提升机组成员武器操控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次实弹射击都能如此完美。陌生机场起降、复杂电磁环境、瞬时气压变化、仿真靶标移动,但凡一个细节稍有不慎,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

    “王牌”领航员周鲁兵不会忘记一年前的那次“滑铁卢之战”。

    沙场点兵,各路高手云集西北一决高下。周鲁兵和战友使出浑身解数,突击成绩遥遥领先,可在突防的关键时刻,因高原地面气压多变,战机偏离预定航线,很远就被“敌”雷达监测到。

    隐蔽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超低空飞行,尽可能让飞机贴近地面。这种方式能利用地区曲率和地形起伏所造成的防空体系盲区,发挥飞机的纵向和横向、侧向的机动能力,靠地形作掩护,有效地回避各种威胁,提高战机生存能力和突防任务的成功率。

    “再低一点!再低一点!规避雷达搜索。”今年上半年的一次突防考核,周鲁兵机组誓言要抓住机会,打个翻身仗。在此之前,他和战友们经过多次专项试飞,将不同地形环境、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最佳突防高度一一论证。

    600米、300米、100米、60米……座舱外的景象慢慢由俯视变为了平视,超低空飞行产生的强大气流将地面沙尘卷起,不时有小石子噼噼啪啪地打在玻璃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座位稍低的飞行员甚至感觉自己的双脚几乎要插进茫茫黄沙中。

    突然,意外出现了。GPS信号丢失,惯导出现“超差”,战机瞬间变成“瞎子”。

    “进入电磁干扰。”周鲁兵一边报告,一边冷静地沿着目标方位操纵驾驶仪修正飞机航向。“稳住!稳住!”周鲁兵在心中反复默念,深吸一口气,将一切纷繁杂念抛在脑后。很快,目标出现在瞄准具中。

    眼看目标进入预定轰炸位置,周鲁兵凝神屏气,瞅准时机,果断按下投弹按钮。炸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抛物线,准确命中靶标。“好!”机组成员兴奋地欢呼起来。

    喜悦总是有些短暂,只因“战神”总要南征北战。从炎夏到寒冬,从大漠到大洋,“一剑封喉”的绝招日臻纯熟。

    执著坚守,云霄架天梯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战神”在数十次重大任务中屡立奇功,并创下了多项空军之最。也正是这份坚守,“战神”随时准备再出击,仗剑巡天、叱咤海空!

    每次任务圆满完成,飞行员一下飞机,都会对迎上来接收飞机的机务人员竖起大拇指:“机务兄弟保养的飞机很给力!”

    胜利表现在空中,胜利保证在地面。机务官兵是航空兵部队战斗力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一次跨昼夜飞行,飞机落地后,飞行员反映“飞机滑油压力数值有飘摆现象”。正在现场的机务大队周剑秋通过飞参判定是滑油泵故障,需要立即泄压换件。一看表,离飞机再次出动只有不到1个小时,如果故障不及时排除,只能被迫叫停这个架次。

    “跟我上!”周剑秋二话不说爬上梯架开始工作,卸保险、拆螺钉,一气呵成、技艺娴熟,然而就在取下油泵附件的一刹那,滚烫的油液由于压力过大,竟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径直打在他的脸上,瞬间全身湿透。

    强腐蚀性的油液流入眼睛、浸润皮肤,引起一阵阵灼痛,然而此时此刻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完成换件,绝对不能让滑油漏完,否则发动机性能将受到严重损伤!

    周剑秋强忍痛楚,一边用左胳膊堵住漏油口,一边用右手继续操作。40分钟后,换件完成,故障排除,拖着麻木的左臂和满身的油污,他欣慰地目送“战神”再次升空。

    “机场就是我们的战场!”周剑秋和他的战友们把故障当敌人,眼睛里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沙粒”,遇有情况盯住不放,“故障不过夜,故障不上天”既是他们的工作责任,更是精神传承。

    一次节后开飞,机务兵何勇在检查飞机后段下腹时,发现挂了一滴液体,他伸手摸一摸、用手捻一捻、送鼻闻一闻,认为发动机外置机匣舱可能漏油。

    在场同事觉得这么小的油滴很正常啊!但何勇坚持自己的判断,他打开发动机外置机匣舱门,直接趴在舱门旁,打着手电筒,沿着油路分布,开始一段一段地顺藤摸瓜。

    寒冷的铁板上,何勇找了近半个小时,他发现在两根软管交叉处有磨损,其中一根软管出现液压油渗漏。液压油渗漏,飞机的舵面失去操作,严重时会导致起落架空中放不下。

    万无一失的机务保障,拼的不仅是舍我其谁的血性,更是一丝不苟的责任心!

    和机务官兵接触多了,发现他们大多都是只干活、少说话的“老黄牛”。他们可能当了二十几年兵,肩上扛的都是中校了,可依然奋战在机务一线和普通一兵没什么两样。

    又一“大战”在即。有位机务中队指导员记下了分管机务工作的中校副团长36小时活动记录:

    当日晚22:00,部队已经熄灯休息,副团长还在给机务大队中队长以上骨干开会,再次部署机务保障注意事项,随后带队逐架飞机做好最后一次把关工作。

    凌晨2:40,部队接到进场准备通知,刚刚从外场回来没多久的副团长顾不得休息,又随着部队奔赴外场。

    上午10:00,由于天气原因,飞行计划几次顺延,一直在保障和待命状态来回切换让官兵有些疲惫,副团长通知灶上现煮了咖啡和茶水,并挨个来到机组给官兵打气鼓劲。

    次日中午12:17,随着一架架战机顺利升空执行任务,参加保障的机务官兵们终于可以稍作休息,而副团长却紧盯着指挥大屏幕,随时关注着飞机的状况。

    次日下午16:05,战机平安返航,其中一架飞机雷达包在飞行中有破损情况,副团长立即组织力量协调配件展开维修。

    第三日凌晨1:30,故障得到排除,已经趴在雷达包边修理保障近7个小时的副团长终于松了一口气。

    第三日凌晨4:37,战机又依次升空,几乎30个小时没有合眼的副团长依然坚守在保障一线。

    第三日上午10:00,战机顺利返航,两个机组准确炸中目标的好消息也随即传来,官兵们沸腾了,副团长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36小时看似很短,但也很长,这是一名机务战线老兵多年来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机务人、装备人对使命、对荣誉的执著坚守,默默地为蓝天骄子驰骋云霄架起安全的“天梯”。

    正是这份坚守,“战神”在数十次重大任务中屡立奇功,并创下了入海距离最远、航时最长、航程最大等多项空军之最。也正是这份坚守,“战神”随时准备再出击,仗剑巡天、叱咤海空!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