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4:45:42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

30多份事后监管问询函:上市公司半年报暴露哪些问题?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15 17:31    点击量:539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专电  题:30多份事后监管问询函:上市公司半年报暴露哪些问题?

  新华社记者潘清

  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报信息披露事后监管问询工作基本收官,共有30多家沪市公司接获上海证券交易所事后监管问询函。这些问询函的背后,暴露出上市公司半年报存在哪些问题?

  截至今年8月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半年报基本披露完毕。在供给侧改革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经营业绩总体平稳,其中也不乏亮点。

  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合规性和有效性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交易所在常规事后监管的基础上,紧扣风险防范主线对上市公司半年报展开事后问询。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围绕发现问题和揭示风险的监管目标,上交所事后监管问询聚焦于四类公司:曾经多次出现信息披露违规情形,且未有明显改善的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经营业绩明显异于同行业变化趋势的公司;存在利用不当会计处理粉饰财务报告、掩盖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嫌疑的公司;前期并购重组存在“高估值、高承诺”的公司。

  数据显示,在将180余家上市公司纳入重点问询的基础上,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对其中的30余家公司发出事后监管问询函,提出各类问题共计600余项,并全部对外公开。

  30多份事后监管问询函暴露出半年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经营境况与行业趋势不匹配,如属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大量新增资本性支出,增加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投资,又如个别公司产品销售情况出现大幅下降,但原材料采购却大幅增加等;

  业务收入与现金流量不匹配。一些公司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却持续为负,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坏账产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还有的公司给予客户较长的回款期限,未来回款存在较大压力;

  同一业务境内外业绩不匹配。一些公司境外业务的主要客户位于境内,但相关业务的运费等附加费用未见明显增加,毛利率也未发生明显变化。个别主要业务收入来自境外的家电类上市公司,在品牌辨识度不高、境外主要客户面临破产清算、员工罢工等问题的情况下,毛利率仍然高于境内同类业务;

  上市前后业绩趋势不匹配。一些新上市公司上市后却业绩“变脸”,前期经营与信息披露是否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资金运用与经营活动不匹配。有公司与控股股东期间发生大额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涉嫌大额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有公司在几乎无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出现大额预付款项,资金安全问题和资金运用风险凸显。

  据悉,通过事后监管问询,上交所督促3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补充、更正公告,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错误,财务报告附注披露错误,具体会计科目的重分类存在错误,董事会报告及其他部分对财务数据引用和比率计算错误,期末股东人数和前十大股东披露错误等。

  就问询中发现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上交所还对6家公司及时启动了纪律处分程序,典型情形包括半年报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导致虚增当期利润;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公告,未及时以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关联交易、对外担保以及其他对利润有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特别是在报告期内持续发生但在期末了结的期间占用行为。

  对于公司回复问询后仍有市场质疑情形,如会计处理存在明显疑点、存在大额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通过不当或显失公允的交易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等情形,上交所发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的合力,及时提交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予以关注或核查,共涉及20余家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上市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定期业绩报告是投资者理解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并作出审慎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一线监管部门强化对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事中及事后监管,不仅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于培育市场理性投资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