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与旅游相配套利于全域旅游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6 15:09 点击量:740 大
中
小
□麻绍勤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又是贯彻和落实五大理念的主力军。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主要是“景点+宾馆”的模式。随着我国迎来大众旅游新时代,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空前加大,传统的“景点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时代需要我们进行旅游发展战略再定位,把景点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可见,全域旅游发展是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最佳组合载体,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
全域旅游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精神、物质和日常工作方面,单靠旅游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方能事半功倍。鉴于此,区域内的公共建设项目如能与旅游配套设施融合建设,让“公建项目+旅游配套”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应该是发展全域旅游最有实效和最有说服力的举措。
众所周知,公建项目是政府为公众建设的主要实事工程,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假如,“公建项目+旅游配套”能成为一个区域的所有的公建项目建设的新模式,那么,不但足以证明全域旅游已经在这个区域达成共识,而且牵住了该区域全域旅游发展的“牛鼻子”。
过去,一方面,我们的相关部门在建设公共项目时,很少兼顾到旅游功能的配套。另一方面,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也很少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如,水利部门在建设城市防洪坝时,只是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造成许多优质的旅游资源浪费。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区内外“两重天”。
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各自为政的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达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政府各部门在建设城市防洪坝、水库和水资源保护、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交通设施、体育设施、环保设施、医疗院所、城市园林、森林园区、文化场馆等公共建设项目的时候,应该形成由区域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体制,出台一整套的“公建项目+旅游配套”的建设规范和流程,从项目的立项报批、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强化发展全域旅游的意识,以《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为依据,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停车场、景观设施、休憩设施、游线组织、旅游标识、解说词和导览图等设施,并将此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考核内容。这些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就能够实现公建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是名副其实的亲民惠民工程。此外,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的不断创新,综合协调,扩大开放,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这正是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行动。
我们相信,“公建项目+旅游配套”新常态形成之时,便是全域旅游实现之日。(作者为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