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5:16:24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到“三问于民”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 杨 丹    发布时间:2016-11-02 16:44    点击量:675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到“三问于民”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27日发布的公报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

  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自基层的声音最真实、诉求最迫切、愿望最淳朴。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感受最深刻;群众是智慧的源泉,对建设发展的体会最清楚;群众是施政的基础,对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当前,农村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有大堆的问题需要解决,迫切需要从群众的实践中寻找真经、获取真知、找到答案。推行全面从严治党,只有接通地气,做到“三问于民”,决策才有底气、有“准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完成历史使命,战胜风险考验,必须管好党、治好党,做到“三问于民”,确保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唯有“问政于民”方能政令畅达凝聚民心。政,即国家大政方针,其贯彻落实程度,不仅事关国家政令的畅通,更是群众最切身最直接利益维护程度的体现。只有更多的问政于民,才能真正使大多数人民群众受益,才能为执政赢得更多支持,才能使执政者地位更加稳固,并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发展,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始终维护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唯有“问需于民”方能冷暖入微体察民情。民之所需,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最直接要求,也是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冷暖疾苦的最现实民情体现。只有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才能找准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才能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有“问计于民”方能群策群计集中民智。勿庸置疑,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劳动和智慧的推进,向群众问计,就是对群众智慧的再汇集,再提练。党的成长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党化解危机,走向成功根本原因。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同志必须坚持问计于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一个有着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管党治党的任务更加繁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工作模式。不论是来自何方的意见,不论顺耳或逆耳,都得坐得住,听得进。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及时整合采纳群众建议的有效途径,与群众多接触,多交流,利用一切有效快捷的渠道,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含糊其辞,允许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从而作出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正确决策。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到“三问于民”,切实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党才能永葆政治本色、始终走在前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 杨 丹)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