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电视问政能让官民好好对话吗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9 11:37 点击量:565 大
中
小
地方党政一把手,对于几级之下的具体事件,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拍板解决,看似过瘾,实则“越权”;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难得民心——这就是电视问政的矛盾所在。
3月27日晚,在广西南宁市《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现场,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盖一次公章“收费”2000元等问题,多名市民嘉宾当场抨击指责,其中一名市民还给到场的县委书记们送上“苍蝇拍”,期盼这些官员能严惩腐败以正风纪。(中国新闻网3月28日)
这些年,电视问政确实“挺过瘾”:各级一把手直面问题,“脸红”与“冒汗”成了常态,民众也能伸冤诉苦,不少拖延已久的顽疾,基本能在问政现场拍板解决。你是骂也好、哭也罢,有直播的摄像机位“撑腰”、有地方主政官员“压轴”,责任领导只能乖乖听着、受着。别说送“苍蝇拍”,就是当真西红柿臭鸡蛋扔过去,估计也不带急眼的——这非官德素养之功,而是上下监督之力使然。
犀利发问、铿锵作答,有矛盾冲突,有戏剧效应,譬如有市民对环保官员下跪的,有村官夸海口说“村子天下是我的”……从电视节目的观赏性来看,确实抓人眼球。不过,回头看去,风风火火的“电视问政”,除了在武汉等部分城市常态化坚持了下来,在许多城市是“一阵风”“一场秀”,并未能真正纲举目张。比如,在一些城市,问政“问”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为严重。可见,再“毒舌”的问政,也并不能“代偿”常态的行政作为能力与水平。
《人民日报》刊载过电视问题“提问代表”的揭秘文:其一,对方明确限定了提问的内容,且要求不更改;其二,被提问部门来电公关,请求问政时“高抬贵手”。(《人民日报》2016年1月10日)可见,不乏一些“问政”是“舞台”上走的台本,看似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其实也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平心而论,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是电视节目,如果直播不能控制“风险系数”,说不定就是“播出事故”。
不过,真正的问题在以下两个层面:一则,正因为是“电视监督”,官员有形象压力,有上层压力,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就算不是动辄得咎,几乎也容易被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就出现一系列的吊诡乱象:比如地方党政一把手,对于几级之下的具体事件,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拍板解决,看似过瘾,实则“越权”;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难得民心——这就是电视问政的矛盾所在。二则,眼下的电视问政陷入一种“越激烈越有效”的幻觉里。因为问政的基调早已确定,官员与市民基本缺乏了“好好对话”的可能,剩下的姿态,只能是“应对”、是“解释”、是“乖乖办妥”的如履薄冰。
“问政”不等于“问责”,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上,短短几分钟,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是非曲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视问政作为舆论监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处,但短板也很明显。至于电视问政里的“火药味”,恐怕更不能当做指数标杆来热炒。
让官员有说话的“机会”,让市民有问政的“能力”,构建更为常态而正常的问政机制,也许比一档看点诱人的电视问政节目更有意义。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