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01:49:20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教育频道 > 咨询

农村娃求学,徘徊在错配的教育资源里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02 12:34    点击量:1314    

  据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在河南安阳市滑县发现,一些乡村学校生源流失,许多农村小学孩子纷纷离开本地学校,想方设法进县城学校读书。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村里娃求学:城乡两徘徊》。这个“徘徊”不仅是说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缺乏稳定保障,在农村和县城之间来回折腾,同时也是对农村人群精神现状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精神家园的解体:旧的回不去,新的缺乏建设能力。

  采访中,有村民对记者说:“在路上遇见送孩子去城里上学的人,人家说话时腰板都直些。”记者发现,到县城读书,不仅是对教育水准的追求,还有面子的需要。那么,没有面子的,腰板直不起来的,除了没有能力送孩子到县城读书的父母,还有谁呢?还有乡村教师。

  两年前从河南师大毕业回家乡执教的张淑说,家长强迫学生转学时,连招呼都不跟老师打。到县城读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想转回来时又跟老师说各种好话。多少年来,我们的印象是,在传统乡村里,敬重老师和崇拜知识是一致的。现在两者似乎分裂了:进城读书,是追求知识质量,但对老师的尊敬,已经被功利态度所取代。难道以往的小说、电影对淳朴农村的描写骗了我们?还是一些地方的农村真的变了?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已经影响到孩子。张淑老师敏感地感觉到了学生对老师的对抗心理。

  社科院社会学所李涛在四川省某县的偏远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驻村调查。他发现,在农村孩子心目中,他们的老师,是社会竞争中被淘汰的失败者。他们不跟老师对着干,已经很客气了。若干年来,不时有这样的报道:某地从农村教师中选拔教师进城,补充城里学校师资。优秀的、能干的或有关系的人竞相进城,农村、农民不可能没有被剥夺感,被抛弃感,同时他们也接受了这种价值观:蔑视资源争夺中的失败者。

  但是,这部分农民在蔑视失败者的同时,自己也不免遭受折腾。一方面,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打乱了城市教育的原有秩序,加剧了资源紧张。现有师资力量照顾不了那么多孩子,于是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规定,为阻止农村孩子进城读书设置门槛。另一方面,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靠祖父母照顾,进城读书,增加了老人照顾孩子的困难,造成了孩子亲情缺失,精神紧张。

  所谓教育,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建构人生态度,形成价值观,安顿、安抚其精神的功能。但是,在一部分农村地区,教育中却包含了如此尖锐和强烈的反教育因素;为了获取一点知识,要付出认知失序、精神失准的代价!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