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师手绘陶俑文物表情包 “海草舞”“皮皮怪”齐上阵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3 12:24 点击量:805 大
中
小
正值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收官之际,一组九宫格陶俑插画在微博上走红,引发网友们热烈点赞、转发。来自南京博物院的9尊形态各异的陶俑文物,在插画师笔下纷纷化身骑着“皮皮怪”、跳着“海草舞”的卡通形象。经过艺术加工的文物虽饱经岁月浸染,却被赋予流行元素,增加了新魅力。网友们纷纷评论“这个可以有”、“任性得可爱”。而创作这组插画的,是来自浙江台州的美术老师王骢颖。 实习生 凌雅娴
记者探访:插画中的陶俑,南博里都能找到文物原型
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记者找到了插画中文物的原型。隔着玻璃凝神屏气,这些陶俑历经千年的磨砺,细微的表情仍清晰可见。在她笔下,这些陶俑跨越了时空:隋唐时期的陶舞俑舒袖跳起抖音热门的“海草舞”;南唐眉头紧锁的女持物俑成了摩拳擦掌的相扑选手;而历史馆汉代标本馆里“长跪击剑”的歌舞俑更是成了广场舞的“扛把子”,微微颔首似乎在讲述千年来的故事。
网友们最关注当属“剁手俑”,这件陶俑大部分身体完好,就是缺了两只手,微黄的灯光下手臂的两个黑洞。网友笑称,一定是“双十一”网上购物控制不住自己,才“剁手”以示警戒。其实真实的原因却是,用陶土烧造身体,用木头雕刻出手臂,属于汉代到南北朝年间常见的随葬俑制作方法。早年埋葬时装的木质臂膀,经过2000多年地下环境的腐蚀,衣物和木臂腐朽殆尽,给人以“剁手”的错觉。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烧制。战国时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陶俑大都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风貌。
萌图背后:一张画要花3天,作者常去博物馆“寻根溯源”
扬子晚报记者与插画的作者新浪微博网友“@百里暮烟”取得了联系。她叫王骢颖,是浙江台州的一名美术老师。
“当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时,感觉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get了漫画的精髓!”王骢颖告诉记者,创作这组插画的时候,从构思、绘画到后期加工,大概需要3天才能完成一幅插画,可谓耗时耗力,但自己却觉得乐此不疲,“当时满脑子里都是可爱的陶俑,热情格外高涨,于是一口气画了9张,没想到被这么多人喜欢。”
纵笔挥洒,层层晕染,灵光乍现的背后,是源于骨子里的民族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每走进一家博物馆,都带有一种追根溯源的情结。”王骢颖告诉记者,通过感受文物经过历史的洪流所表现的生命力,那份不可抗拒甚至带有些魔性的美让她感到深深震撼,觉得特别有归属感。和别的博物馆不同,南京博物院更多的是给她以亲切感,以至于一直念念不忘想画出那些形态各异的陶俑。
美女画师:朋友圈里画画打卡,一天不画就有负罪感
照片中的王骢颖一袭青衫、笑靥如花。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网名中,“百里”是春秋秦国的复姓,“暮烟”是傍晚的晚霞——暮烟垂直而上,幽幽飘然百里,她希望自己的画能够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欣赏。
王骢颖是一名美术老师,画画是她从小就有的爱好。在朋友圈里每日画画打卡的习惯,她已经坚持了两年。“一天不画就有负罪感”。如果没有要紧事,可以从早上6点默默涂写到晚上10点钟。即使在工作日,也会保持两到三小时的练习时间。
前两年,她一个人前往印度旅行,因为英语不够好,她就用画画和当地人交流。比如,她想去吃虾,就在速写本上画一只虾,别人就看明白了。平日里,一起学瑜伽的孩子特别喜欢她画的童话故事,那一刻她觉得充实又快乐,像找回了四五岁时纵笔涂鸦的满足。
除了此次微博上爆红的九宫格陶俑插画,王骢颖不久前创作、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的《还原佛系男神,带你认识真实的玄奘》也受到网友热捧。王骢颖本人是唐僧的“超级迷妹”,“历史上的玄奘独自徒步旅行17年,是怎样的信念才能做到这样啊!”
因此,王骢颖也希望,可以有更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漫画形象”出现在荧幕上,以改变欧美日本漫画人物占居主流的现状。此次创作陶俑漫画,也是她的一次努力尝试。
“文物始终以文物的姿态存在,我们为什么不以此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漫画英雄人物?”王骢颖想尝试定格动画,把传统的东西用顺应时代的手法展现出来。因为这些文物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个很好的灵感。(张可 凌雅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