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养老服务独具特色 “老”在澳门是一种福气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5 07:16 点击量:843 大
中
小
梁先生夫妇胸前戴着“平安通”遥控掣。 资料图片
母亲会护理安老院的一周活动表。 本报记者 苏宁摄
梁先生夫妇今年都82岁了,无子女的他们住在政府提供的长者宿舍里。房间不大,一室一厅,重要的是生活方便,邻里和睦,政府还免了租金。
弹丸之地澳门,像梁先生这样的65岁以上老人,目前已经超过总人口的9%。根据推算,到20年后的2036年时,澳门人口将超过75万,长者将占总人口的20.7%,也就是说每5人中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长者。
超老龄社会,正在到来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有关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是老龄社会,超过20%则是“超老龄社会”。
需要关注的还有两组数据,澳门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同时澳门人均预期寿命为84.51岁,排名世界第四。因此澳门的人口“老化指数”(即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之百分比)预计将由2015年的75.6急增至2036年的159.8。
随着澳门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区政府秉承“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提出了“家庭照顾,原居安老;积极参与,跃动耆年”的长者工作原则,推出了多项养老措施及政策,如现金分享计划、医疗券计划、经济房屋政策、公务人员公积金制度、中央储蓄制度以及强制性与任意性之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等,着力构建具有澳门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百闻不如一见。3月初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访了位于一幢商业写字楼二楼的母亲会护理安老院,这里1200多平方米的屋舍及主要设施是由政府资助的。母亲会是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的非营利慈善组织,目前开设了3家托儿所,安老院和护理安老院各一家,还有一家为55岁以上老人提供活动场所的耆康中心。
作为澳门第一家护理安老院,不同于普通安老院,这里的老人年纪更大、身体往往有更多毛病。护理专业出身的林院长在这里工作八九年了,她告诉记者,在目前院里的54位长者中,90岁以上22位,100岁的2位,平均年龄超过84岁。
在全院40多名工作人员中,30岁的社工冯小姐是8位专业人士之一,她上中学时因为跟着学长去安老院做过义工,所以上大学时就选择了社工专业。她回忆自己刚来时像白纸一张,经过公司这么多年不断培训,还去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学习不同的服务模式,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冯小姐很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一个好的团队不是随时都碰得到的,老人们给我个笑容我都很开心。”
据社工局官员介绍,澳门并没有政府公立的安老院舍,而是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支持社团、宗教机构及私人开办安老机构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目前共有安老院舍19间,其中接受政府资助的9间,非受资助的10间。像母亲会护理安老院这样接受政府资助的机构,就要加入社工局的统一评估和分配轮候,并有部分床位留给因经济困难而免费入住的老人。据了解,2014年,受社会工作局定期资助的长者服务设施名额共有4600多个,资助金额1.74亿澳门元(以下均是)。
原居安老,跃动耆年
57岁的麦女士,借助手杖,慢慢地移动着不很灵便的腿脚来到绿杨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的办公室,坐在记者对面开始叙述她5年来的康复经历。
麦女士生病前是赌场“发财巴”(免费大巴)的记录员,后来因高血压、中风造成身体行动功能严重受损。2011年,她坐着轮椅来到了这家隶属于街坊总会的护理中心。她说,“家里请了钟点工负责接送,每天在护理中心活动、接受治疗。从当初只能坐轮椅到现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这里的各种活动我都喜欢,午餐前有生果时间,之后还有下午茶。周五有卡拉OK,周六还有电影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知自己今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护理中心的负责人许小姐告诉记者,麦女士当时中风之后又逢丈夫去世,她刚来时情绪很低落。我们每半年会评估一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严重的2—3个月评估一次。现在麦女士对自己很有信心,她相信会有奇迹出现:“我会行得更好。”
类似绿杨长者日间护理中心这样的由街坊总会、工联总会、明爱等社团设立的老人中心及日间护理中心目前在澳门有5间,他们为体弱及缺乏家人照顾的人士提供包括送膳、家居清洁、洗澡、购物、护理复康等服务。让长者在得到适当护理服务的同时,可继续留在熟悉的小区中,与家人或亲友共聚,保持身心健康。此外,还有长者日间中心12间,以长者康乐活动为主的颐康中心23间。
澳门的养老保障最早见于1938年澳葡政府成立的救济及慈善总会(澳门社会工作局前身),主要是提供救济性援助,保障最低生存条件。现时澳门的养老金制度主要由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社会保险制度及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以及社会工作局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敬老金组成。
社工局长者服务处罗淑霞处长介绍说,援助金针对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士。敬老金则是所有年满65岁的澳门永久性居民人人有份,不需供款或收入审查。现时养老金的金额为每月3350元。特区政府还为长者提供公立医院免费的预防保健、一般护理和专门护理门诊及住院服务;由社区医疗外展队为有需要的老年病患者提供家居医疗及护理的服务等照顾。
在公共房屋政策方面,为了提升家庭护老功能,对家庭成员中有65岁以上长者的,在申请经济房屋(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时给予优先排序;同时房屋局将一些社会房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改建为设置有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的长者宿舍,以非常低的价格租给独居长者或两老家庭。社会工作局还为每幢长者宿舍配置一间“长者日间中心”,委托非政府机构营运,提供包括24小时紧急支持、个人照顾、洗衣、陪诊、文康活动及辅导服务等社区支持。
除此之外,特区政府还为长者提供了专门课程,各种长者服务单位也会不定期举办包括书法、编织、歌唱和语言等不同兴趣班组供长者参与。
绿杨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带领老人做操。 记者 苏宁摄
平安通,老年人的救命钟
今日社会越来越多独居长者,对他们来说最担心的就是一个人在家时遇到突发状况而无从求助,“平安通”解决了这一难题。
“平安通”是澳门社工局提供支持、街坊总会以投标方式承办的一项社会服务。“平安通”呼援服务中心于2009年3月正式投入运作,为独居长者、年迈夫妇以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包括24小时支持服务、“汇应聆”长者热线、召唤救护车、致电警方、通知紧急联络人、情绪支持、定时问安、提供小区信息、转介服务、定期探访等服务。2012年8月,“平安通”呼援服务中心又增加了“居家易”计划,为有需要长者提供家居安全评估,资助购买或安装家居辅助设施,让长者有个更加安全的居所。
本文开头提到的梁先生夫妇在第一批“平安通”推出后就立马安装了,记者在他们家看到除了座机摆放在小柜子上外,两个“遥控掣”一个放床头,一个放洗手间。梁太告诉记者,出门时就把“遥控掣”带在身上,这样才有安全感。
梁太说,“平安通”对老人真是太管用了,即使儿孙满堂,平日里大人上班,儿孙上学,“平安通”很有用。去年年底的一天,大约半夜12点,梁先生起来上厕所,结果晕倒在卫生间的水盆里。梁太吓坏了,赶紧呼叫“平安通”,救护车几分钟后就到了,迅速把梁先生送到山顶医院,梁先生因为抢救及时而脱离危险。“平安通”就是“救命钟”!
目前“平安通”已覆盖澳门各区域。截至2015年7月,累计使用的多达5000多人次,其中有一半为独居长者。这项服务每月收费100元,如果生活确实困难者,街坊总会还通过与澳门基金会合作的方式,减免相关费用。
澳门当前的老人福利以及对长者的养护,虽然放在全球范围内衡量也算得上是比较好的,但特区政府并未安于现状,在2015年提出了包含“医社服务”“权益保障”“社会参与”“生活环境”等方面14个范畴组成的“澳门特区养老保障机制政策框架”,以及由400多项具体措施组成的“2016至202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并广泛进行公众咨询听取意见,对有关内容进行调整,预计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公布实施。
当然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议题,如旧区长者的生活支持、私人楼宇或私人领域的无障碍环境改善、跨境养老等议题,特区政府也都在积极努力开展研究,以求因应社会需求提出可行方案。诚如一位被采访者所言,“老在澳门是一种福气”。